|
2月20日,国资委公布了2012年新版央企新闻发言人联络表。由于去年央企兼并重组,今年新公布的央企名单总计115家比去年少了5家。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发言人也是一种“高危”行业,希望社会各界理解。 (2月21日《新京报》) 央企发言人缘何被纳入“高危行业”的范畴,按照国资委有关负责人的解读,一是缘于社会对央企的关注度高,二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原因,容易被断章取义。言下之意,陷央企发言人于“高危”的主要原因不在央企和发言人自身,而在社会的过分“关注”和公众的“误读”。笔者以为,此言差矣。 央企在享有众多社会资源和国家政策优惠的同时,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人们对央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期待当在情理之中。作为企业与社会联系的窗口,央企发言人应当如实向社会披露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真实信息,坦承回应公众的询问与质疑,只要善待监督,实事求是,何危之有?相反,如果刻意地隐瞒真相、忽悠百姓,面对有着高智商和强知情欲的民众,央企发言人的确不好当。正如上海天强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所言,“如果企业对其仍停留在应付的态度上,是永远应付不完的。” 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组织及团队的意见与形象,其言论并非个人的意愿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语言表达能力和成熟个性是央企发言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企业高管的态度与品格。正如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新闻发言人所表示的,“新闻发言人是企业的门窗,对于记者的提问热情欢迎,不过具体的问题可能需要内部审批流程。”其潜台词即为如何“发言”要经过“审批”和看领导“眼色”。 由此看来,需要“理解”的不只是公众对央企发言人表现的包容与谅解,更有央企善待舆论监督、勇于信息公开的豁达与诚信。有诚信,即无“高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