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浙江省法院每位干警都收到了一本“拒腐”手册,手册模拟了24种法官在办案中可能遇到的送礼、请托的场景,并给出了处理建议,还配以各种通俗易懂的反腐倡廉漫画作为补白。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说,法官不仅要敢于拒绝、勇于拒绝,还要善于拒绝、艺术拒绝。 (7月10日《都市快报》) 拒腐需要艺术吗?当然需要。毕竟谁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难免会碰到亲友、同事、战友、师长、同学、老乡等找上门说情、打招呼,甚至送礼请托。接受说情送礼,就要违反纪律违背原则;冷冰冰、硬梆梆地简单拒绝,则又可能导致与亲朋好友产生矛盾。浙江高院发布“拒腐”手册的初衷,就是希望法院干警学会柔性处理、艺术拒绝,从而既遵循有关廉洁自律的纪律规定,又不会因“不近人情”而被误解。 不过,拒腐艺术并不是教出来的。首先,模拟的20多种送礼、请托场景,不可能穷尽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形,面对大千世界,我们的想象力显得势单力薄;其次,拒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没有定式。面对不同的人和事,需要不同的处理技巧,手册中的处理建议也仅供参考,不能死搬硬套,关键还得当事人自己灵活处理,见机行事。 事实上,发布“艺术拒绝”手册指导如何防送礼防托请,一方面高估了糖衣炮弹的威力,同时也低估了广大司法人员的情商。请客送礼、拉拢腐败,并非凭空而生的江湖妖孽,需要有关部门手把手地教授“屠龙术”,如何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再者,无论是法官还是其他官员,都是社会人,加之浸淫官场多年,早已深谙公关之道,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婉言拒绝却不伤对方面子。换句话说,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被拉拢下马,并非不懂得如何拒绝,而是从内心不想拒绝。 重庆高院院长钱锋曾痛斥某些问题法官有两面人生。“小圈子外,冠冕堂皇,正人君子;小圈子内,漆黑一团,腐败透顶;八小时内,受人尊敬;八小时外,醉生梦死。”试想,一些官员能如此生动演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却又不至于“人格分裂”,其情商指数和演戏能力该有多大。倘若用来拒腐败,恐怕是什么样的礼都送不进去。而前些年媒体曝光的山西省高院审监庭原庭长孟来贵,不但是“吃了原告吃被告”,而且是“收了原告收被告”,被称为“通吃法官”。有如此来者不拒的贪婪之心,恐怕再循循善诱的拒腐艺术都听不进去。 说到底,“拒腐”,靠艺术更应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这才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