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南京鼓楼法院开庭审理公安部督办的大学毕业生严亮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案,严亮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据悉,严亮从网上购买了2012年考研英语试题,其中作文题目完全准确,严亮随后将试题以“无责任预测今年考研作文题”为名在网上发布,并转卖给了4个人。 (7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考研试题当然是国家秘密,泄密了自然要受到法律责罚,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但比这个道理更像常识的一个逻辑是:在泄密的链条上,嫌疑人严亮不过扮演了最低端的角色,既不是命题的参与者,也不是试题保管者,往上还有提供资料的卖家;再往上,还有将考研真题泄密在网上的N道环节——起码一个定论是确凿无疑的:若没有“内部人士”或“权威人士”参与其间,严格保密的研究生考试试题怎么会如天女散花般早早呈现在网络上? 堵漏洞远比抓蚂蚁更重要。严亮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司法公正与否自然有法学专家去伤脑筋,但如果程序漏洞不能堵住、甚至都不能被发现,抓住几个获利的“小蚂蚁”就能拯救试题保密的“千里之堤”?犹记得今年两会上,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公开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泄题事件作出答复。他认为,考试泄题事件由公安部门调查是“正确途径”,但在我国现有法律中,对大面积大范围泄题并造成社会严重损失的,相应法律还不够完备,有关方面包括全国人大、教育部应对这样一类严重事件,设置相应法律法规。 最让人担心的,并不是泄题链条有多么疯狂,而是上游保密的程序与制度存在多大的漏洞。如果相关体制犹如牛栏关猫,等到事发之后再去责罚严惩,不过是亡羊补牢,既无法从概率上肃清泄题之害,也无法从源头上堵住下一次的泄题冲动与可能。遗憾的是,这种困局正日益增加了考生埋单的额外成本。譬如今年四月中旬,全国研究生考试复试分数线确定下来之后,各大高校陆续开始复试——与往年略有不同,今年有部分高校在复试中增加了英语笔试一项,并计入总分。据悉,这是受“泄题”影响后的补救政策之一。如果英语考试不泄题,高校何苦多一道防线,考生何苦遭遇第二次煎熬。 严亮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案或为事实,但高调的事实却提醒民意还有两个悬疑待解:一者,小虾米落网了,大鱼何以在“天网恢恢”中遗漏?如果没有“核心人物”的罚单跟进,对严亮的公正判决就可能显得相对不公不义;二者,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严惩也决不可能遏制泄题获利的冲动,修弥制度比判定事实更紧要。追究考研泄题责任,千万不能陷入事实上的“抓小放大”逻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