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尧
炎炎夏日,一般孩子爱喝碳酸饮料解渴,但武汉3岁的小男孩杰杰则要喝冰啤酒消暑,而且量还不小,每天少则一罐,多的时候甚至喝2罐。其父亲邓先生认为,孩子长大后,酒喝得好,有助于社会交往。 (8月10日《长江日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邓先生训练、纵容乃至“逼迫”3岁儿子喝酒,当然不会居心不良,但却是非常不科学、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另类教育”,与其说是一记不知轻重的“醉拳”,不如说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恐怕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造成诸多不可逆的伤害。 众所周知,酒精会伤害肝脏和脑神经细胞等,特别是对于一个3岁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小孩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身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对酒精的伤害会更加敏感。如果孩子长期、大量饮酒,成了“小酒鬼”,那必然会伤害许多身体器官,影响记忆力和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慢性酒精中毒的悲剧。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孩子喝酒成瘾很容易对今后的兴趣爱好、品质格调、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比“另类教育”本身更值得关注和反思的,是“有助于社会交往”的现实隐喻。邓先生训练3岁儿子喝酒,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苍白肤浅的健康知识和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还有对中国式人际交往的的无奈迎合,以及对社会“潜规则”的焦虑。“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下最需要注入“清醒剂”的,只能是家长、酒文化和社会运行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