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广而告之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北大的宽容用错了地方
电子书包不是“减负”的法宝
2元火车票让公众稀里糊涂□江德斌 
救人后“自我表扬”是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前溪 
2012年11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救人后“自我表扬”是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前溪 



  10月28日晚,江苏苏州桂花公园内,一对情侣散步时掉入护城河。苏州大学大三学生谭睿正好路过,迅速下水将两人救起。事发后谭睿没向任何人说起此事,但在事发当晚,他还是忍不住在微博上发了条“救人感言”。这条微博引来了同学、好友的赞扬,也随即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11月1日《现代快报》)
  救人之后不求表扬,不求回报,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称道的好品质,然而,这位大学生在救人之后,利用微博“自我表扬”,与“死党”分享受救人之后的喜悦,让我们见到了一位很真实的救人者。
  谭睿生活得很真实,也生活得很实在,这样的人救人恐怕是出于一种本能。的确,这位救人的大学生,以前已经在泳池里救过五六名溺水者,有十六七岁的孩子,也有五六岁的儿童。提到谭睿救人的事情,他的班主任丁海峰老师说,在他身上发生见义勇为的事一点都不突然,因为他一直是个热心肠,乐于帮助别人,平时也积极参加很多公益活动。显然,谭睿生活得很幸福,对于他而言,救人也是一种习惯。
  救人之后微博“自我表扬”,让救人的英雄显得真实可感,这样的“榜样”也显得可学可感。做好事之后,可以“求”表扬,为何救人这样见义勇为的事,就不能进行自我表扬?
  无论是屏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该是真实的、本色的。其实,谁都不是生活在空气中,一味地要求救人英雄不求表扬,一味地要求做好事不留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残忍,是对道德的摧残。
  救人后“自我表扬”,显得很真实,也很可爱。分享救人的喜悦,感受救人的快乐,何尝不是在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