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减少雾霾“共责任”须先厘清责任
民政狡辩“借孤儿”之举是推责心理作祟
农民工“下跪讨薪”缘于监管“躺着维权”
政府部门“退单”暖在百姓心里
2013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少雾霾“共责任”须先厘清责任



    李明志
  让空气更干净,与让公园更干净,毕竟不是一回事。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政府和污染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过分强调“共责任”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无人担责。唯有真正正视问题,切实厘清责任,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才会促成天空蔚蓝。
  近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北京、河北、山东等多地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PM2.5指数频频“爆表”。《新闻联播》罕见地以头条新闻对雾霾天气做了近8分钟的重点关注,呼吁公车减少出行、市民少开车,大家都出一把力以减少雾霾发生。
            (本报今日A12版)
  “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诚如《新闻联播》报道所言,面对诸如雾霾这样的环境灾害,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们,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工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楼大厦平地起、汽车驶入百姓家、高耗能项目连上马……公众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也义不容辞。但同时要知道,让空气更干净,与让公园更干净,毕竟不是一回事。雾霾祸起,普通公众到底能够担多大的责,切不可因为一顶“同呼吸”的“高帽”而定位错乱。
  有网友调侃,此次雾霾天气让“白天懂了夜的黑”,那么,受害者是否也真正意识到害从何来呢?而这也是从源头上厘清责任划分的前提。
  无可否认,在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上,“先污染,后治理”“掠夺式开发”等模式在很多地方一再复制,并被当地政府奉为GDP速成以彰显政绩的不二“法宝”。由此,在政策的默许甚至白纸黑字的鼓励下,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项目不断上马,“环境换钱”的做法直接导致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另外,城市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味贪大求高的同时,市区的绿化空间被一再压缩,公园少了,马路多了,环境代谢能力难以为继。
  在至关重要的监管层面,各地环保执法部门在当地政府追求GDP的狂热中处境尴尬:低产出、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迟迟无法淘汰,更难言升级换代,本就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雪上加霜。环保领域的“能见度”偏低,监管缺位、不到位,本身已成为阻挡天空变蓝的一大障碍。
  在事关空气质量的工业化过程中,个体普通公众扮演的是参与性、被动性的角色。研究证明,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公众所能够参与治理雾霾天气的发力点,主要也在于此。那么,能否通过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的使用,来降低空气污染呢?这里所涉及的公民素质提升和社会协同性改善,除了通过个体自我努力以外,更是对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考量。
  综上,毫无疑问,减少雾霾天气发生,政府和污染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过分强调“共责任”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无人担责,导致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问题,雾霾警报随之难有解除之日。唯有真正正视问题,切实厘清责任,在治理环境污染这一顽疾上,才会有转机的可能。
  责任既明,贵在落实。唯有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才可以保证将问题的解决引向深入。在此,监管必须到位,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问责机制,做到让当事各方心存对制度的敬畏,使触犯“红线”者受到严肃追惩。如此多管齐下,惩防并举,才会还天空以原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