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童 又到年底,这本是高档酒店的繁忙时刻,但宁波多家高星级酒店却接二连三接到了来自政府部门团拜会、答谢会的“退单”。这样的“遭遇”,被采访的十家星级酒店几乎无一幸免。(1月13日《现代金报》) “年前生意不好,什么时候好”的酒店业行话,在蛇年春节来临之前,却转化成了一句“酒店寒冬”。这样一种酒店经营的“反常气候”,显然不止浙江宁波独有;浏览近期各地媒体的相关报道,似乎不难读出潜意:岁末年终的酒店消费黄金期,俨然已在许多地方渐行渐远,甚至戛然而止。 究根溯源,“酒店寒冬”的悄然而至,其最大推手应是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而无论是透过坊间议论,还是媒体报道,人们确实已深深感受到,政府部门的这一举措可谓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尤其可贵的是,这些廉洁自律的规定,正不断通过市场反应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酒店寒冬”能不能从今年的“异景”变作“常态”,进而成为作风转变、政风清正的鲜明亮点,公众当然希望看到一场“连续剧”。 “酒店寒冬”自然称得上是一股“清廉新风”;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岂能不拍手叫好。相比之下,曾几何时的“酒店暖冬”里,一些官员不顾自身形象,酒店包厢和大堂里触目皆是其吆五喝六、大吃大喝的饕餮之状,又有谁会认可你这样的父母官呢?因此,喜欢实话实说的老百姓,当然也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期待:但愿如今的“酒店寒冬”,既不是“一阵风”,更不是“三分钟热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辅以切实可行的长效监督机制,尤其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其结果的确很难令人绝对放心。 一言以概之,“酒店寒冬”虽然开了个好头,但其后续的“精彩”,才更具“悬念”,也更值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