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王珏玢 魏圣曜 一月内雾霾四袭京城,逼出月度热词“北京咳”;众多城市连连变身“雾都”,迫使口罩成为百姓生活必需品。风来又去、雾散还聚何时方休? “中国式油品”何时升级?脱硫谁来保障?企业不能再逃避。面对国内油品质量落后于多数先进国家的现实,“北京特用油品标准全球最严”之类的辩白无疑显得苍白。油品可以“特用”,空气却无法“隔离”。既然如今“油品技术已经不是问题”,消除尾气污染这颗毒瘤就只等相关利益企业打破“向钱看”思维,在利益和责任间做出明智选择。 保障环境政策执行落实,各级政府不能再缺位。对毫无环保措施的炼油作坊、肆意篡改脱硫记录的热电企业,是睁一眼闭一眼、大干快上搞项目,还是扎扎实实治污染、抓环境,依然拷问着各地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责任。 让责任单位和企业开始行动,让监督各部门不再失声缺位,需要所有公众共同参与监督。因为全民关注,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举国共识;因为共同呼吁,PM2.5从陌生概念走向实时监测仅用了一年……下一个一年,环境监测的口子能否放开、汽车能否喝上环保油、干部唯GDP的政绩观能否真正改变,每一个人都不能再袖手旁观。 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利益格局博弈调整需要时间,但健康不应成为等待中的牺牲品。吹散雾霾,有所作为的第一步是打破沉默,开诚布公。愿真抓实干化为长效劲风,吹散我们身边和心头的雾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