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矿泉水顶工钱是冷漠的“施舍”
幼升小培训班是害人的起跑线 
三公经费该交出负增长的答案
公款配发手机更需自我定位
2013年01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矿泉水顶工钱是冷漠的“施舍”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有矿泉水“总比讨不到强”,或许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种欣慰,却暗藏着无尽的心酸和无奈。监管的不力,让讨薪这一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的行政问题,变成了考验企业觉悟的道德问题,欠债还钱的硬道理也就成了企业施舍与否的选择题。
  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到河南省驻马店市区干些水电安装零工贴补家里的开支。1月30日上午10时许,农民工吴二虎电话里向记者哭诉,说他讨要工钱,要回的竟然是矿泉水等。
           (本报今日A30版)
  矿泉水顶工钱,比起颗粒无收来说,貌似是一种进步,至少,吴二虎有了可以“拿得出手”的年货。“总比讨不到强”之言,或许对他来说是一种欣慰,但在笔者看来,却暗藏着无尽的心酸和无奈。
  酒店既然肯花钱购买矿泉水,何不直接支付工钱?只要稍加想象,其中的魅影便跃然纸上,如此怪像的背后无疑是一条黑色利益链,转手一倒,不知有多少本该属于农民工的血汗钱被塞进个人腰包。
  工钱的给与不给,本毫无争议可言,付出辛劳获得报酬本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体现在农民工们身上,却是截然相反的两回事。农民工虽然付出了辛劳,但能不能如愿获得报酬要看老板的心情,欠债还钱的硬道理也就成了施舍与否的选择题。在酒店管理者看来,顶工钱的做法与其它一毛不拔的企业相比,也算是“仁至义尽”。岂不知,每一分工钱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期望,试问:用工钱顶来的矿泉水能有啥用?总不能“喝稀”过大年吧?如此看来,顶账的酒店比欠薪更恶意,断送了一个家庭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与“草菅人命”何异?
  酒店矿泉水顶工钱的戾气何来?归根结底,还是讨薪难的老问题在作祟。每至年关,讨薪事件便纷至沓来,虽饱受诟病和打击,但依然没有退出舞台之意,反而花样百出,俨然成了一场创意大赛。
  讨薪之所以难,自然有企业自身的道德原因,但监管部门的问责和处罚不力,也难逃干系。即使欠薪被查,无非是还钱了事,并无大碍。若无媒体或监管部门介入,讨薪便掉进“年年讨、年年拖”的恶性怪圈。当欠薪成了“利大于过”的选项,企业也就有了熟视无睹的底气。
  监管的不力,让讨薪这一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的行政问题,变成了考验企业觉悟的道德问题。显然,指望欠薪企业短时间内提高道德修养,无异于天方夜谭。若想彻底解决问题还应依靠法律的支持、政府监管部门的执行力、社会民众的共同监督,掀除企业安枕无忧的欠薪底气。欠薪失去了依附的载体,类似的悲剧才能寿终就寝。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