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称,京津冀雾霾中检测出大量烃类及含氮有机颗粒物,与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相同。,洛杉矶烟雾事件共有800余人丧生,机动车排放和燃煤是污染主要原因。 (本报今日A14版) 雾霾有毒有了更为科学的结论,“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让外界看到此轮史上最长雾霾的危害程度,也对未来的发展走向有了更多的担忧。在一次次的临时措施和紧急应对都难以凑效的情况下,消除雾霾的危害就只能寄望于天气的逆转和风向的变化。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教训尚历历在目,然而我们却有可能重演同样的悲剧。问题在于,有了伦敦空气治理的前车之鉴,却没有相应的措施跟进。京津冀雾霾中检测出大量烃类及含氮有机颗粒物说明,我们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解决首善之区的空气质量问题,需要釜底抽薪的体系建设。 此轮京津冀雾霾锁城,既有自然现象的偶然,又有人为因素的必然。当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趋势不被遏制的话,那么情况将会更加糟糕,很多地方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局面,而洛杉矶烟雾那样的公共事件也会重现。只是到了那个时候,谁又来为健康甚至生命负责? 大气治理喊了多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也成了全民共识,但在政绩驱动以及地方保护的情况下,往往是各自为战,自以为是,口头上的保护与行为上的放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从空气已经延伸到了地下,从大气、地面到地下形成了全面的污染,此起彼伏的环境污染事件,充分暴露了立法上的滞后、规划上的迟缓、执行了的走样,“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路子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导致今天所面临的情况,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糟。 雾霾形成的原因人人皆知,治理的办法也不难实现,关键在于是否有这样的勇气与决心,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来。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美丽中国的提出,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各方关注,但具体到行动上却差强人意。在各种经济利益的考量之下,不仅刚性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甚至还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地方保护,而环保立法上的偏软以及执法上的走样,都使得旧问题未解决,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症结,环境状况的恶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能否找到一片没有被污染的净土,已经成了全民之问。 “雾霾有毒”是检验发展方式与治理能力的一面镜子,也是判断权力价值的一张试纸,能否将其转化为釜底抽薪的契机,需要决策者和执行者用行动给予回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