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栋
新学期将至,学生校服却成了质量“地雷”。在上海市质监局公布的学生服抽检结果中,有6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的1款产品甚至有致癌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已多次登上质量“黑榜”。 (本报今日A15版) “毒校服”严重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关部门自然应严格把关,防止不合格的校服流入校园。但在呼吁质检部门提高抽查力度的同时,防止无良企业成为校服供应商,用低价和回扣抢占市场恐怕更为重要。 上海市质监局曾召开“2012年上海学生服产品质量分析会”,现场通报的校服抽查合格率仅48.78%,也就是说,多数校服都是有质量问题的不合格产品。据媒体报道,上海学生服生产厂家9成以上是欧霞这样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不到一半。而在过去几年内,虽然欧霞所生产的校服屡次被检测出不合格,其仍成为浦东地区三四十所中小学的供货商。真不知道这些学校是如何挑选校服生产厂家的,难道是故意从质量“黑榜”选的?否则怎么会一窝蜂地与产品质量如此差的厂家合作?面对如此荒谬的结果,我们也不禁要问,这家多次登上质量“黑榜”的企业是怎么成为诸多学校的学生校服供应商的? 欧霞负责人称供货学校都是其利用自己的人脉打拼而来。不知道其人脉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能让这么多学校无视其连续多次登上抽检黑名单的事实,而执意选择欧霞的校服。 上海市对中小学生的学生服(校服)价格有限定,这也许是部分厂家偷工减料,导致校服质量总体不高的原因。但问题显然不只出在这一个环节,有责任感、重视品牌声誉的企业宁可少做几笔买卖也不会赚偷工减料的钱,更别说是在校服上做手脚,坑害学生了。一些大型企业生产的品牌校服质量还是有保障的,这说明校服并非无利可图,关键是有没有额外成本,比如厂家对学校的“攻关”费用。 上海学生服生产厂家9成以上是产品合格率不到一半的小企业,这显然很不正常。除了低价竞争,也许这些企业还使用了其他不正当手段,才能获得校方青睐,霸占九成以上的校服市场。要提高校服质量,恐怕不能光靠质检部门的抽查,教育部门、纪检、审计等部门也应该主动加强对校服采购过程的监督,减少校服采购的“猫腻”。 校服采购可以放权给学校,但校服质量不能只靠学校自己把关。教育部门不仅要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将不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清除出市场,还应强制学校将采购的校服送检,以免“毒校服”蒙混过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对采购不合格校服的学校,要追究校长责任,以避免校领导在校服采购中以权谋私,采购低质校服损害学生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