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民众吐槽的焦点并非公共假期是否真的有115天,而是真正走进普通人现实的假期寥寥无几。对民众而言,这些华丽的数字看来更像一场数字游戏。归根结底,权益的实现需要用饭碗来买单的弊端,正是“假而不休”的肇因所在。 2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消息称,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中国以近3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居全球第三,对世界旅游市场贡献率超过7%。 (2月19日央视) 每年115天公共假期,看似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善政,但却让民众“揭竿而起”,招来网友调侃式的扪心自问:我又给国家拖后腿了吗? 其实,民众吐槽的焦点并非公共假期是否真的有115天,而是真正走进普通人现实的假期寥寥无几。旅游局公布的数字自然有其背后的依据,公共假期的数量也确有增长,只是对民众而言,这些华丽的数字看来更像一场数字游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能享受这些假期的民众并不算多,数据与现实间的矛盾即为激怒民意的导火索。 公共假期之所以成了“水中月”,究其根源,还是因民众要为休假付出的代价过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休假成了权益与饭碗间的博弈。享受休假前,劳动者不得不思量休假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对于那些疲于为生计兜底的“房奴”“卡奴”而言,休假或许意味着“破产”,又有几人会冒着“破产”的危险,去享受转瞬即逝的假期?有假不敢休,即使数据再“发达”,对民众而言也终究不过是一个“画饼”,难以充饥。权益的实现需要用饭碗来买单的弊端,正是“假而不休”的肇因所在。 因此,休假权的保护已不在于账面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含在民众口中的“蛋糕”能有多少。相关部门或许应该放弃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数字,专注于让民众“有假敢休”。在此语境下,带薪休假的呼声就愈演愈烈。美国CNN发布全球带薪休假时间长短的排行榜,结果显示,巴西和立陶宛以41天排名榜首,中国则以21天居末。事实上,即使排名垫底,上班族仍提出质疑:21天?带薪假期有那么多吗?带薪休假与民众的距离可见一斑。好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画出了一道红线: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落实。只是这个目标又给了民众雾里看花的感慨:是否意味着资方可以长舒一口气?距2020年还有7年,这也为眼下“基本不落实”提供了口实。 公共假期115天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制度赋予刚性假期有多少。2020年的目标让民众看到了希望,不过7年的时限不是等来的,只争朝夕才能解救身处水深火热的“加班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