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在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景区,过年七天长假向属“猴”的顾客实施免费政策,属“猴”的顾客只需凭身份证就可以不花钱游览花果山,引发网友热议。 (2月19日《现代快报》) 在“看点就是卖点,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的眼球经济时代,“属猴免票”和之前河南老君山景区“李姓免票”一样,都是不折不扣的概念营销。 在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算计中,“属猴免票”看似很不理性,实则隐藏着厚重的利益考量。在通常的情形下,游客都是结伴而行的;以一“猴”之免票,成众人之买票,当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生动演绎。换言之,“属猴免票”犹如一枚“诱饵”,既诱导消费者“愿者上钩”,又在无形之中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景区的宾客如云。 在国内景区“涨声一片”的语境下,作为中国十佳旅游景区和4A级景区的花果山,对十二生肖之一的“猴”实行局部免票,原本十分难得,却为何引发众多网友的调侃?这里面,固然有酸葡萄心理作祟,但更多的却是对程序正义的质疑。毕竟,生肖属相是与生俱来的,景区资源则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一刀切”地“属猴免票”,既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引发其他游客的反感和不满。 更进一步说,属猴者在身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个性差异等方面极为悬殊,不加以区分地进行免票,实际上是一种“谬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消费刺激作用。而价格是调整供求关系的有力杠杆,从整体上下调景区门票的价格,自然会受到舆论和老百姓的欢迎。 那么,什么情形下可以使用免票举措呢?旅游景区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组织,也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对特殊群体给予倾斜。不论是给残疾人免票,还是给老年人免票,抑或是给教师免票,都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旅游景区的社会责任。 剑走偏锋的“属猴免票”,固然是一场尘埃落定的概念营销,却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旅游景区与其挖空心思夺人眼球,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提高承载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只要赢得了口碑,塑造了形象,游客自然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