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在“不得强制平坟”的制度火花刺激下,被权力压制的民意终于爆发,一夜崛起百万新坟。因此,“自愿平坟”是被粉饰的民意,是权力压制状态下的形式主义陋病。民意被碾得粉碎,当地政府到头来也落了一个灰头土脸、骑虎难下的下场,还被打了一记耳光。 颇受争议的河南周口平坟历时数月,200余万坟头被平掉。可如今,至少半数被平掉的坟墓一夜间被圆起。国家出台新规,2013年起民政部门不能再强制平坟,一夜之间恢复的百万座坟墓,无疑是摆在周口市政府面前的一块烫手山芋。 (本报今日A14版) 历时数月,民众“自愿”清理200余万坟头,在当地官员看来,可谓“功德圆满”,只是他们还未来得及沾沾自喜,怎奈死灰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复燃。拨开遮掩真相的迷雾,这场貌似政府决策失误的恶作剧背后,是一场激烈的民意诉求。 回想当初,周口市平坟运动的“战绩”让人记忆犹新:截至去年11月底,河南周口市殡葬改革推行10个月,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3130座,平迁坟头246万座,恢复耕地近3万亩,调查结果显示:52.4%当地民众赞成平坟。 数据一经曝光,质疑声便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对当地民众而言,平坟运动践踏着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文化底线,有谁会自愿刨除自家祖坟呢?但这终归只是基于常理的臆测,质问的力度显得力不从心,当地政府依然高昂地“埋头苦干”。 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在“不得强制平坟”的制度火花刺激下,被权力压制的民意终于爆发,一夜崛起百万新坟,也打了强权一记耳光。至此当初所谓“自愿平坟”的说辞不攻自破,无以立足,当地政府强制平坟的姿态也暴露无遗。如此看来,“自愿平坟”的旗号只不过是当地政府欺上瞒下的鬼话而已。 因此,“自愿平坟”是被粉饰的民意,是权力压制状态下的形式主义陋病。然而,即使妆容再精美,也总有粉落色散的一日,或许真相未必光彩照人,但总比那些鬼魅的诡辩更让人信服。因此,“自愿平坟”更像是建立在当地政府意愿上的蛮政,从未虑及民众的感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了挂在当地官员嘴边的口号。在强权的压制下,民意被碾得粉碎,当地政府到头来也落了一个灰头土脸、骑虎难下的下场,损人又不利己。 官民本为一家,但在权力高压下民众权利被掏空,当地官员亲手将民众推至对立面,才招致如今当地官民博弈的尴尬境地。在笔者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当地政府权力祛魅,告别“为民做主”的习惯性做派,放下强权和官架子,真正低头聆听民众的意愿,才能“冰释前嫌”,建立一个亲民、为民的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