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自发复坟打了蛮政一记耳光
“悬赏游泳”噱头中裹着诉求
要“改门风”,更要还权于制度 
“五项措施”是扭转房市预期及时雨
官员不收礼承诺书别只剩“观赏价值”
街头“染色瓜子”泛滥照出监管选择性失明
2013年02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改门风”,更要还权于制度 



    木须虫
  江苏某地级市政府一名门卫称,可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可能给领导添堵的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苏北某县政府一名门卫则称,他曾因为放进上访户,险些丢掉饭碗。    (2月20日《燕赵都市报》)
  人民政府的门难进,物理上的一墙之隔,却是政府与人民之间情感上的千沟万壑。政府堵住群众进来的大门,当然是嫌群众“麻烦”,一是不愿意为群众解决问题,与群众的感情疏远,漠视群众利益;二是不敢直面群众,怕群众当面揭短,对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难以解决的,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担心被缠被扰。显然,这样的心理与作为,背离了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把政府凌驾于群众之上,无疑是一种衙门式的官僚作风。
  因此,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改“门风”,拆掉政府与群众之间这道物理的墙显得尤为必要。毕竟,畅通政府的大门,首先是政府民主与文明的一种姿态,而这种姿态在很多的时候比解决群众的问题,更值得群众信任,拆“堵”即是打开政府与群众心理的樊篱。
  当然,打开政府大门,未必就能彻底有效解决群众的各类诉求。群众到政府固然来办事的,但要找的无一例外都是政府的相关领导,领导重视解决问题立竿见影,往好了说是领导重视群众的诉求,愿意为民办实事,但一分为二地看,为何领导重视才能解决问题或许更值得思考。比如,民工讨薪讨了多年,书记重视的一纸批示,维权的艰辛一朝便烟消云散,说到底还是治下维权机构与维权制度没有起到作用。类似的,任何带有个体诉求的群众上访,背后都有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不畅以及部门不作为的影子,正常的渠道不通畅,靠权力解决问题,才让政府的门槛显得如此金贵。
  解决政府大门之“堵”,既要“改门风”,更要还权于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审批与公共服务改革,理顺服务机制、缩短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群众正常而合理的诉求在开放式的服务前台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完善权力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好权力过于集中,要权力不要服务的问题,畅通投诉渠道、严格问责机制,锁紧政府为民服务的机器链条,权力不“一竿子到底”,群众自然也不会轻易的“一条路到政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