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枫逸 茶瓜子跟茶叶完全“不沾边”、工业滑石粉让瓜子外表光鲜亮丽……记者在江苏南京市场采访发现,从街头买的瓜子浸泡半小时后,清水就变得又黄又浑。 (2月20日《扬子晚报》) 剖析监管“选择性失明”的动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懒政心理。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于是,一些地方为了省事,只把大中企业作为监管对象,小作坊和小摊贩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二是政绩观念。小摊贩不仅不好管,而且一管就容易暴露问题。把这群调皮捣蛋的“坏学生”排除在外,只剩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食品安全的成绩单自然好看得多,抽检合格率动辄90%以上,也让监管部门脸上有光。 食品安全监管,不应存在抓大放小、挑肥拣瘦,对任何一个生产主体的纵容,都是对广大公众消费权益的犯罪。那些失去道德血液的生产者,更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制造有毒食品。而掩耳盗铃粉饰出来的“天下无毒”,终归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觉。毕竟,不检查小摊贩,并不意味着问题食品就不会影响公众健康。总有一天,被掩盖的问题集中爆发,监管部门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为自己的失职行为买单。 其实,食品安全并不难监管。如果说隐藏在大街小巷的小作坊无法逐一管理,至少可以盯住销售环节,严把入口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