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受助者的一声谢谢,让真相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显露出来,本就不清澈的慈善之渠,变得愈发浑浊。面对改革,要连走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就算女娲转世也补不上那些大窟窿。重建信任的这根骨头再硬也得啃,只要端正态度,教训就是经验,朽木也非不可雕也。 捐款缩水!资助贫困生400元到手只有40元。深圳一个家庭自1993年始,资助1名井冈山贫困小学生,直到他初三毕业。后来孩子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孩子说“谢谢阿姨每学期提供的40元生活费”,捐助人顿感惊讶,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收到。(本报今日A23版) 那满载爱心的善款,就像唐僧肉一般,当历尽周折到达终点时,仅剩下骨瘦如柴的一丁点儿。受助者的一声谢谢,让真相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显露出来。不难想象,当得知自己的善意落此“下场”,捐助人在惊讶之余,一定会像吃了只苍蝇一样犯恶心。在这些好心人眼里,本就不再清澈的慈善之渠,经此变得愈发浑浊。作为公众,在义愤之余,对慈善回归正途的渴望,就像当下对其“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一样,分外迫切。 在那些受助群体眼里,这仅剩十分之一的滴水之恩,已经助他们渡过难关,受助者因此心怀感激。相比之下,那些暗地里屡屡伸出的“黑手”,每每令公众如鲠在喉,甚至有挥刀将其剁去的冲动。在慈善领域一次次“盗窃案”中,被偷走的不仅仅是那些善款、善物,更为要命的是,公众的信任在水滴石穿中被一点点消解,输送善意的包裹无奈层层加厚,并趋向不堪重负的恶性轨道。就像这位受助者所说,不会放弃做慈善,但将更多参与亲力亲为的项目。这番隐含对公益慈善不满和讥讽的委婉表态,公众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辛酸和无助。 慈善离不开无数个体的努力,但爱心的接力远非几个人可以承担,对全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离不开公共慈善的守望相助,这也决定了个人“亲力亲为”行善的有限性,作为权宜之计,最后还得回归公共。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慈善“专业化”是必须要走的路线。 反观当下,公共慈善却是如此的“不给力”。在十余年人为制造的“封口”后,这起慈善丑闻最终还是曝了出来。能隐藏如此之久,已经是滑天下之大稽了。而再看事件进展,目前仅有两地媒体在摇旗呐喊介入调查,而作为主角的相关职能部门和监管机构却迟迟不露面。想想那些献爱心大场面的“高光时刻”,大小官员争先向前生怕漏过镜头。如此鲜明的对比,着实令人心寒。姑且不谈这些部门的危机处理态度,慈善行业制度层面的欠缺无疑是一处“硬伤”。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慈善各种丑闻注定会前赴后继,并决然不会“见光死”。 治乱用重典。面对千疮百孔的慈善困局,若只是在囿于现状的前提下小修小补,无异于助纣为虐,自绝后路。已然严重失信的危情时刻,亟需慈善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奋力推进慈善的透明度、可信度。要是一味畏畏缩缩,连走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那就算女娲转世也补不上那些个大窟窿。唯有制度的刚性得到落实,慈善的柔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伸展,从而最终回归本意。 重建信任的这根骨头再硬也得啃。只要端正态度,教训就是经验,慈善行业自己惹的祸,未尝不是一种摸石头过河的反面教材。当然,无论何时何地,不能放松对慈善的严格监管和严肃追惩,让伸手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此,内外兼顾、惩防并举,朽木也非不可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