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海
“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异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怪象该刹刹了! (3月11日新华网) 上名校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这一点毋庸置疑。而聚集了所有优质资源的名校,通常也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和家长实现这样的愿望。有孩子在那所“每年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到全省的百分之三四十”的名校上学的家长说,让孩子在这儿上学,肯定能提分。 “提分”,意味着在高考时能考上一所更好的学校。这样的诱惑力,没有谁能够抗拒,只要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不改,恐怕这样的情况还会继续,甚至还要愈演愈烈。可以说,中学“名校独大”是大学“唯分是举”的必然结果。 上级对教育效果的评价离不开高考成绩,高考甚至已经成了一些地方发展的一张看家名片,这决定了地方政府存在扶持名校的动力。故而期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主动打破名校垄断,均衡教育资源,“下决心取消重点校、重点班”是不现实的。 在优质大学尚属紧缺资源的当下,大学怎么录取,决定了中学怎样办学。想要改变中学的“名校独大”,先得改变大学的“唯分是举”。只要以人文见长、以科学创新见长、以外语见长、以艺术见长、以体育见长的高中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就读名牌大学,那些靠题海战术加军事化管理的所谓名校才会失去存在价值。到时候,不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下命令,那些名校的生源自然就会逐渐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