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标题导航
“文件来得慢”,这借口有点弱智
但愿曝光榜上别再有“某”企业
唱国歌维权唱不倒高校行政化
莫让信贷“苹果”沦为消费“苦果”
不知送礼意图真实意图很可怕
2013年03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但愿曝光榜上别再有“某”企业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近期,天津市工商局首次实名公布年度消费维权案例,但被点名的多是会所、数码广场和超市。南京消协首次实名曝光侵权企业,而当地工商局依然全部以“某”来替代企业名称。3月14日,江苏省消费者协会也首次实名曝光侵权企业,而此前江苏省工商局发布的侵权案例仍为企业匿名。
  为何维权案例不点企业的名,为何点了名又多是“小商小贩”?从“工商消协两张皮”“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尴尬中可以看出,相关部门更多在为企业着想——企业犯错点到即可,都点名岂不搞得人心惶惶?连消费者协会实名曝光侵权企业时,也要把话说得很委婉——被曝光的企业其实已经整改到位,公开处理过程也是对他们配合解决问题的肯定。匿名和点名的理由似乎都很充分,殊不知在侵权案例中为企业讳,其实是溺子成虫,养虎为患。
  欠债不还被称为“老赖”,恶意拖延不履行义务的商家、企业也是消费维权方面的“老赖”。长期以来消费维权案例公布时有关部门多为侵权企业打马赛克,但企业却不领情,甚至比法海还“不懂爱”。同类侵权行为年复一年,有些企业也一犯再犯。部分知名企业甚至挖空心思制造消费陷阱,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对如此实力悬殊的消费维权对决,相关部门确实没必要为企业讳,作欲言又止的“娇羞”状。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盼媒体实名抖出几个“大包袱”,不单让观众看了解气,更引领了全年消费维权的潮流,推动群众参与、行政作为,维护消费秩序。相关部门应从中得到启发,维护消费者权益,何不从推广实名曝光开始?此外,在信息时代,更多信息公开才能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实名曝光侵权企业已是大势所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方有关部门因与企业关系密切,对公开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并不热心。要么丢卒保车,抓小放大;要么以“某”代指,不点名批评;甚至连开新闻发布会时还要发动本单位员工坐满记者席,将媒体挤出会场。相比之下,天津、江苏等地试水实名曝光更具积极意义。但要让相关部门不再为企业讳,依然任重道远,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仍有待厘清。
  不再以“某”代称,才能真正震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老赖”企业,引入公众监督促使其守法经营;不为企业讳,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更加明晰,相关部门执法时才能更少掣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