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标题导航
“文件来得慢”,这借口有点弱智
但愿曝光榜上别再有“某”企业
唱国歌维权唱不倒高校行政化
莫让信贷“苹果”沦为消费“苦果”
不知送礼意图真实意图很可怕
2013年03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信贷“苹果”沦为消费“苦果”



  汪昌莲 

  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就能贷款,比信用卡分期付款购物还方便。武汉2万余大学生背债买“苹果”,还贷的钱都是从牙缝中抠出来的,百人逾期未还款可能留下信用污点。
           (本报今日A23版)
  首先必须承认,2万名大学生为了体验提前消费的快感,咬了信贷“苹果",其中仅百人失信,未能按期还款,这个比例不算太高,并没有释放出什么危险信号,人们大可不必对此过于忧虑。
  然而,对于这些逾期未还款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留下“信用污点”,今后,其无论到哪里工作,购车、购房贷款都可能被银行拒之门外,显然吞下了提前消费的“苦果”。特别是,少数学生失信,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和家庭的和睦,前人失信会破坏后人获信,将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信贷服务体系。
  在消费观念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中,在各类消费资讯的鼓动下,部分国人争先恐后地抛弃“以俭为德”的古训,大踏步走进“举债消费”的行列,而一些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加入了提前消费的行列。不可否认,提前消费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其价值依旧存在,不能因噎废食。然而,提前消费只适应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段,目前还不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提前消费是一种高风险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基本上没有收入,往往通过信货去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购买“苹果”等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商品。也就是说,大学生提前消费,实际上是过度消费。而银行等信贷机构轻易地发放贷款,很可能使理财观念薄弱的大学生陷入恶性循环,为了还钱饿肚皮,或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在咬了信贷“苹果”的同时,也吞下了提前消费的“苦果”。
  作为银行业,当然希望公众都来信贷,去“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这样银行可以有很大的利润。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更应该提醒大学生不要负债消费。银行应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追求合理的利润,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当然,给大学生放贷并无不妥,但应该以助学和创业贷款为主,即便是发放消费贷款,应委托家长进行,以此规避大学生消费风险。
  作为大学生,应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慎咬信贷“苹果”,避免吞下提前消费的“苦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