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从巡游庆功,到塑像造影,学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难逃以状元之名、行抢生源之实的嫌疑。但在不公的机制下,来凤县喜得状元的难度不亚于范进中举,学校的狂欢恰恰是偏远地区落后教育的写照,也是对教育机制不公的控诉。
近日,湖北省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学生杨元立碑纪念,这名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的成绩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去年来凤县高级中学组织师生举行了隆重的巡街活动。5月2日上午,在当地教育局赶到来凤县高级中学了解情况后,校方已开始将该塑像拆除。 (本报今日A22版) 杨元加冕恩施州理科状元,对其本人及学校都带来了无上荣光,但恐怕尚不到树碑立传的地步吧,学校过于激动终于乐极生悲,仅站立了一个月,雕塑就被“寿终就寝”。 从去年巡游庆功,到如今塑像造影,学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并以此激励后来者勤奋读书。而在不少民众看来,学校立塑像不过是一次市场营销的手段而已,激励意义只能退而居其次。 学校之所以兴师动众地大肆宣扬状元,在于满足家长们对状元和高分的渴望,正所谓一俊遮百丑,一个状元之名足以掩盖一切教育弊端,并将此转化为更多生源。因此,民众之见并非无稽之谈,学校难逃以状元之名、行抢生源之实的嫌疑。 但在笔者看来,民众也该听听来凤县高级中学的难言之隐。来凤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师资力量、投入水平等教育条件可想而知,恐怕难与市(州)级高中相媲美。在“艰苦”的条件下,学生成绩却力压群雄,一举拿下施恩州理科状元,谁又能说这不是平民教育的神话呢?而学校的狂欢恰恰是偏远地区落后教育的写照,也是对教育机制不公的控诉。 机制的不公首先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城市紧握大多数优质资源,而偏远地区只能摊上一杯残羹冷炙,在“名牌效应”的驱使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趋之若鹜般地涌向了城市。在差距悬殊的语境下,来凤县高级中学四两拨千斤,又怎会不欣喜若狂? 另外,高考竞争机制也存在有失公平之处。就在湖北省内而言,同样的考题看似公平,但面对“不可一世”的黄冈中学,这所“贫困”高中学生的挑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公平竞争何谈之有? 在如此不公的机制下,来凤县喜得状元的难度不亚于范进中举,学校的狂欢也就情有可原,但树立塑像显得有悖常理,拆除也就成了理性回归之举。只是拆除了塑像,却拆不了不公的机制,当地教育部门不可忽视了塑像背后对公平机制的渴望,否则所谓的教育公平只能是一句空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