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状元”塑像折射教育不公
瓶装水不如自来水,还有安全的食品吗
替考违纪害了公众,不能只当“家丑”看
剩余善款路在何方亟需法律予以规范 
2013年05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瓶装水不如自来水,还有安全的食品吗



    新华社评论员 庞瑞 
  中国瓶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中国瓶装水标准滞后,测菌仍然按前苏联的标准。据悉,地方瓶装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大多都有企业的参与。
           (本报今日A21版)
  瓶装水之标准甚至还不如自来水的水质标准规定的详细,让公众怀疑,当前的中国有哪些企业还值得信任,有哪些食品、哪些水还可以安全的去享用。而这个事件并不是一个孤证,和前几年的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一起,构成了对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一个非常生动、非常具有戏剧性的诠释。
  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大概是已经进入一个系统性风险的时代,这个风险不是以某一个企业、某一个行业为代表的,而是以全行业,所有企业来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性的危机,而要消除这一危机,政府必须起到带领和突围的作用。
  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企业热衷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办法?第一点,如果有哪一家企业真的良心发现,愿意采用高成本的手段来保证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那么这样一种付出能不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回报呢?通过经济学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反馈周期是漫长的,特别是在危害并不显著,需要积年累月才可能爆发的情况下,好企业很可能撑不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由于成本过高而被市场逆向淘汰了。所以说,如果政府不加强相关的监督,我们的法律不能进一步更正的话,指望好企业凭自己的道德、良心,来硬撑至消费者意识到它是好企业的那一天,恐怕这种愿望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必须有所作为,让真正做好水、好食品的企业能够很快地脱颖而出,至少不在竞争当中被不正当的手段所击垮。
  第二点,消费者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一味的追求低价,而忽略了低价背后可能蕴含着食品安全的风险。如果我们都只是追求低价的话,那么好企业恐怕也难以生存。
  第三点,责任最大的企业就是所有参与食品安全的生产厂商,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可能从一时的小利之中可以抠出一些利润来,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对企业的信任一旦丧失,即使花再大的力气、下再多的工夫去挽救,恐怕都为时已晚。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