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瓦斯的“偶然”不该是生命的赌注
国标筹备六年没出台,市场不乱才怪
要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才是真勇敢
应聘遭“学历查三代”就业歧视伤不起
2013年05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才是真勇敢



  毕晓哲 

  5月11日上午11时,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一中8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相约一起到博罗县滨江路的东江边烧烤。途中,一名男同学下江游泳时不幸溺水,其4位同学发现后手牵着手去救他,结果不幸一齐落入江中失踪。其余3位同学见此情况,立刻报警求助。
          (本报今日A15版)
  在面对同伴落水后面临的生命危难之时,该不该果断伸出援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然而,放诸此类未成年孩子果断去救助同伴,最终导致“群死群伤”事件上,一个“见义勇为”的果断,显然无法经得起时间和道德的考量。的确,见义勇为是一个社会必须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哪怕是这群懵懵懂懂的孩子,都知道救助同伴时义无反顾的重要。但做为社会和成年人,深入思考这一长期浸润孩子心灵的“见义勇为”教育,是否理性和适当?他们同样只是一个个未成年人,一个个根本不懂足够救助和自救常识的孩子,却在道德的感召下义无反顾,这是否是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英雄”和“见义勇为”?
  诚然,在道德层次,不完全讲究生命价值的互换或对等,并不能说两个见义勇为者“换”来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就不值得。但以一群未成年人的“义举”去试图“换回”一个落水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道德之下的误伤,也是一个严重背离伦理的社会悲剧。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在灌输给孩子的道德标准里,是一种不讲代价、不计后果的“见义勇为”理念,是为了当“英雄”可以不顾一切的“见义勇为”。而对于生命教育、理性救助,“见义智为”式的救助往往提及不多,这不仅是教育的和社会道德的悲哀,也是酿成类似悲剧的“罪魁”。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这些见义勇为的孩子们更多的“智慧”,也没有看到他们明知“更危险”情况下的“冷静”,这一原因是谁造成的?并不排除就是长期以来不当的“见义勇为”观念的误导。成熟的公民社会,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提倡理性的智慧的救助方式,提倡能力和职责范围内的“救助”,而不是仅仅一腔热血去“蛮干”。就如面对手持利刃的歹徒,社会更应提倡公众选择报警,而不是冲动去干预和制止。
  任何人也不希望一名孩子面临危难无人救助,但对于同为未成年人的同伴而言,在救助同伴之前“自保”显然比“救助”更重要,这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道德教育的共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