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本就承担事故通报责任的官方声明,如此“惜字如金”,岂不是强行给自己戴上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帽子?“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谣言得以逞凶的平台,同样也是真相反击的站场。在分秒必争的时间面前,真相早一刻到来,谣言即会受到致命打压,公共损失也会随之减少一分。 5月12日,一艘装载石灰石的海轮途径南京长江大桥时撞上桥墩后沉没。网传仪征“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一艘装满原油的船翻掉了,导致水源污染。”消息传开后,位于长江下游的仪征市居民听信网络传言“长江水污染”,开始“扫荡”超市疯狂抢购矿泉水。当地政府随后回应,仪征市自来水取水口目前未发现异常,有关部门将24小时密集监测,请广大市民放心。 (本报昨日A15版) 抢水、抢盐、乃至于抢板蓝根,每一次公共危机过后,一双双争先恐后的手伸向这些“硬货”,已成为不正常的“正常”。当公众屯足粮正欲备战之时,来自官方的辟谣声明才慢悠悠传来。更有甚者,有时不只“难产”,还闪烁其词、含混不清,搞得老百姓更添一分疑惑,直琢磨那是在忽悠呢!结果,本来的澄清变成了谣言的“帮凶”,尴尬地把自己摆到了里外不是人的位置。 且看这次莫须有“水污染”事件的过程,海轮撞桥事故发生在12日凌晨4时许,但官方的事故声明却直到当日17时才公布,拖了足足13个小时之久。乖乖,如此长时间的官方失语,让老百姓如何淡定?须臾不能离的水源遭受不明破坏,公众焉能不急躁?此时此刻,一句轻于鸿毛的谣言,早已变得比泰山还重。抱持“宁可信其有”的担忧,公众抢水囤积成了非走不可的一步,以此来消解自己的焦虑和无奈。与此同时,官方的澄清失去了最佳时机,但只要合理补救,尚有回旋余地。 岂料,有关部门的表现再次令人失望。声明只草草罗列了事故表象,缺乏最具说服力的科学分析。比如,对于石灰石是否溶于水,以及更为敏感的“石油泄漏”问题,均未做出说明。至于详细的抢救计划和措施,更是以一句“有关部门将24小时密集监测”大而化之。不妨乐观地分析,即便声明背后,抢救力量确已就位并正紧锣密鼓的处理危机,而本就承担事故通报责任的官方声明,却如此“惜字如金”,岂不是强行给自己戴上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帽子? 至此,对当地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已经可以做一个“拙劣”的评定。而能取得如此“成绩”,原因也不难理解。疲沓的工作作风,层层报批、繁冗低效的信息发布机制,缺乏服务意识的惯性思维等等,都无法回避不作为的嫌疑。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谣言的威力可以轻易倍增,危机的蔓延更是前所未有的迅速。讽刺的是,真相赖以发力的权威声明,却彷佛心甘情愿地跟在谣言背后亦步亦趋,让公众体会不到奋起赶超的血性。 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谣言得以逞凶的发达的自媒体平台,同样也是真相反击的战场。直面新形势下的媒体环境,因之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并辅之以服务理念的切实提升,问题才会朝解决的方向发展。须知,在分秒必争的时间面前,真相早一刻到来,谣言便会受到致命地打压,公共损失随之减少一分。在此,公众期待,那些“事后必抢”的闹剧,还是别再折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