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一致赞成涨价,不是傻了是有病
轻罚航班“诈弹”,等于纵容犯罪□邓海建 
学历“查三代”,也怪硕博水分多□新华社记者 黄兴 
四菜一汤变了味只缘监督不给力□何勇 
2013年05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历“查三代”,也怪硕博水分多□新华社记者 黄兴 



  时下又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冲刺时期,不少硕博毕业生却面临着“学历查三代”的尴尬与无奈。不少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本科到博士阶段都毕业于“985”“211”大学,才算“根红苗正”。     (5月18日新华社)
  学历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学养,用人单位将求职者的毕业学校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无可厚非。但鼓捣出“学历查三代”,则有点过分。
  网上批评用人单位的声音不绝于耳。其实,“学历查三代”,教育部门又何尝没有责任!网上流传的“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虽是戏谑之言,不必较真,但亦非毫无道理。有用人单位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还是本科学历靠得住,硕士博士水分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如果研究生水平过硬,用人单位何苦费那个劲去查三代呢!
  此外,教育部门一手操持的高校层级划分也给“学历查三代”提供了口实。高校之间有“985”“211”名校与一般院校的分别,有副部级与正厅级之差异。层级不同,教学质量自然也不一样。也无怪乎用人单位会以“985”“211”院校毕业为招聘门槛。
  说一千道一万,“学历查三代”终会使很多有才华的青年失去机会。人才的成长都是动态的,不见得非名校生就不如名校的普通生。英雄不问出处,才能造就栋梁之才,社会才会有活力。坚持“学历查三代”,最终只会万马齐喑。教育部日前发文禁止学历歧视,让大家看见了希望。当然,目前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发文,消除学历歧视,应首先从均衡教育资源开始。
  就用人单位来说,硬逼其无视学校差别,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人单位应怀有“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创新招聘标准去发现人才,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