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专题
 
标题导航
口罩实名制脑残味十足
“还债讣告”是超越法律责任的诚信互动
求职的大学生本就有“转身就走”的权利
儿童节成“拼爹节”须为童真设防火墙
2013年05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债讣告”是超越法律责任的诚信互动



  杨朝清 

  儿子遭遇交通事故身亡,老父悲痛之余想到的是替儿还债。连日来,江西德兴市绕二镇65岁村民苏文墨张贴“还债讣告”的诚信之举感动了众多乡邻。“目前知道的债主有5个人,其中3个还钱都不肯要。”现在,苏文墨还在寻找着债主,还在一家接一家地跑。
       (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个人的不确定性取代自然风险占据主导的现代社会里,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总会给一个完整的家庭带来功能损伤。遭遇丧子之痛的老人,并没有被苦难击倒,在道德自觉和同理之心的驱动下,“及早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人死账不烂、替子还债就逐渐发酵成为“还债讣告”。
  按照《民法通则》等相关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儿子突然死亡,苏文墨是其遗产的合法继承人,应当在继承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清偿儿子所欠借款。但是,在债主和债务并不清楚的情形下,“还债讣告”早已超越法律责任,而是一种对社会信任的修补。
  “还债讣告”见证了家属的痛苦与悲伤,也见证了他们的勇敢和责任,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人们的不遗忘和不向遗忘屈服的决心。在信任稀薄的陌生人社会,湖北武汉的“信义兄弟”也好,浙江温州的“诚信老爹”也罢,都没有将逝去生命的债务“遗忘”,而是主动承担起兄弟、儿子的偿还责任,续写了一个又一个诚信佳话。
  正如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信任既是个人宝贵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识。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可生产性和可积累性。“还债讣告”既是对契约精神的坚守,也是对社会信任的坚守,还是对往生者的一种告慰。
  信任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面对“还债讣告”传递出的符号信息,作为亡者生前好友、同事的债主并没有“照单全收”,要么不承认,要么承认了却怎么也不肯要。
  一场灾难,总是在彰显人性的善恶美丑,也在不断地用悲怆提醒我们反思。与宏大叙事相比,包含同情心、互助性、诚信意识、正义感的这些人性中的小话语却离老百姓更近。父亲张贴“还债讣告”,债主“拒不认账”,这一点一滴的努力,为社会增添了温暖和新鲜空气,也给人更多前行的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