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奶粉罐里究竟还有多少秘密
“不要碾死我”是法律漏洞播的种 
文件成机密,政务公开从何谈起
“颐和园小便”亟待文明入法遮羞 
看待“江水泡饭”要围观更要客观 
对待民众的冷漠病应该认真治一下了
2013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奶粉罐里究竟还有多少秘密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无疑是对“洋奶粉”的一次痛击,然而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洋奶粉”洁身自好,监管部门该反思的是如何整治一个畸形的垄断市场。若不在“里子”上做文章,不知还有多少国产奶粉的“质量门”和“洋奶粉”不为人知的内幕将浮出水面。
  多美滋等进口奶粉品牌都被卷入这次反垄断调查的名单之中。从已经调查取得的证据材料看,被调查的乳粉企业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成本仅100元的奶粉,售价最高达800元。    (本报今日A30版)
  多个品牌的“洋奶粉”深陷垄断泥潭,巨额罚款无疑将净化国内奶粉市场,按常理而言,消费者的脸上本该多了几分笑容。可转身再回想那一箩筐的奶粉行业丑闻,又不禁让年轻父母平添更多的忧虑:这究竟是丑闻终结的帷幕,还是冰山的另一角浮出水面的序幕?
  早在2008年,随着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水落石出,国产奶粉的丑闻便从此层出不穷。2010年,圣元奶粉陷入“性早熟门”和“奶源地门”,之后的“圣元优博”奶粉至龙凤胎一死一伤事件,更将国产奶粉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国产奶粉以“病来如山倒”之势滑向信任低谷,“谈奶色变”成了多少中国父母心中的一道阴影。
  国产奶粉的不争气,给了“洋奶粉”可乘之机,并迅速“鸠占鹊巢”,掌控国内市场约九成的份额,自然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定价权。但好景不长,那些曾被中国妈妈“顶礼膜拜”的“洋奶粉”纷纷走下神坛:从年初新西兰奶粉的双氰胺事件再到山寨“洋奶粉”贴牌事件。接连爆发的丑闻在拷问着洋奶粉诚信和品牌的同时,无一不告诉消费者:“洋奶粉”也并不是省油的灯。
  而本次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无疑是对“洋奶粉”的一次痛击:中国市场不是他们为所欲为的“金矿”。然而,在笔者看来,欲完成给婴幼儿一口安全奶粉的重任,不能只寄希望于“洋奶粉”洁身自好,监管部门该反思的是如何整治一个畸形的市场。“洋奶粉”一家独大,国产奶粉竞争力几乎可忽略不计,寡头垄断的市场之下岂能没有猫腻?
  因此,要完善国内奶粉市场,仅靠反垄断调查恐难成此大业,国产奶粉的绝地反击才是重中之重,毕竟,消费者在意的并非价格,而是安全。若国产奶粉仍不能知耻而后勇,一味靠投机取巧、甚至冒充洋品牌,来抢占市场份额,信任只会一次次地在丑闻中被侵蚀。届时,即便再多的反垄断调查也将无济于事了。
  问责“洋奶粉”只是表面上的修修补补,提升国产奶粉的竞争力才能改善市场的“里子”。若不在“里子”上做文章,不知还有多少国产奶粉的“质量门”和“洋奶粉”不为人知的内幕将浮出水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