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奶粉罐里究竟还有多少秘密
“不要碾死我”是法律漏洞播的种 
文件成机密,政务公开从何谈起
“颐和园小便”亟待文明入法遮羞 
看待“江水泡饭”要围观更要客观 
对待民众的冷漠病应该认真治一下了
2013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碾死我”是法律漏洞播的种 



    □杨井峰
  6月30日13时30分许,河南荥阳市发生一起车祸,被撞的女子被卡在车轮下,当司机下车查看现场后又站起来时,女子连声喊疼,并央求“不要碾死我”。 (7月3日《郑州晚报》)
  “不要碾死我”表面上看似情绪化的表达,何以成为被撞女子心底最急切地求生呼声?在笔者看来,归根结底,表明现行的政策法规在保护被撞人的权益上,存在明显的失位错位现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在一项交通事故中,肇事者要对受害人给予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项目的赔偿。
  而且,如果导致受害人死亡的,还相应要赔偿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表面上看,《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政策规定是保护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甚至会产生“碾伤不如碾死”的错觉,而在实际的运用上,却是相反。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撞死一人所有的赔偿项目加起来,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便可息事宁人,而救助受伤者,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加起来,可能远不止如此。
  再加之,在对肇事者故意碾轧受害人的刑事处理中,现行的司法实践,往往以交通肇事罪论处,鲜有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而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处罚本身并不是特别重。
  如此而来,面对交通事故,选择二次碾轧、三次碾轧,甚至多次碾轧,就成了不少肇事司机在车祸瞬间的最佳选择,“碾伤不如碾死”顺理成章地演绎成肇事司机的共同心声。  诸如发生在江苏新沂的反复三次碾轧男童事件、郑州女子多次碾轧农民工事件、呼和浩特市2名大学生被碾事件等诸多类似的事件中,无不表明,现行的政策法规对肇事司机在选择救人还是“杀人”时起了误导作用,是致使肇事司机二次碾轧、三次碾轧,甚至多次碾轧的始作俑者,如此看来,这名女子“被碾死”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诚然,“不要碾死我”是一个女子在遭遇车祸最急切的呼声,喊出的不仅有对信任感缺失的忧虑,更有对现行政策法规的不满。要走出“碾伤不如碾死”的恶性循环,不仅要靠道德教育,更需要法律的严惩,使故意碾轧成为交通肇事的“雷区”和“高压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