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政府买“骂”,但愿不是一阵风
买断“索赔权”折射行政调节依赖困境
雕像烂尾拆除,是不好查还是不想查?
“高温维权”需要“走出清凉”的监管
2013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买“骂”,但愿不是一阵风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在“瞒字诀”大行其道,对问题矛盾避之唯恐不及的官场风气之下,当地政府拿自己开刀解剖麻雀的举动,颇有几分石破天惊的味道。这般高调的自我批评,可谓赚足了噱头,但对老百姓来说,能否骂出效果,避免滑入作秀的窠臼,远比过过嘴瘾要实在得多。
  今年5月份开始,浙江吉安县天子湖镇开设了一个“百姓讲堂”,每月出钱请一位对镇里有意见、有思想且能说会道的村民到镇政府“骂”干部,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出干部存在的问题和政府工作的不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的新招。
            (本报今日A16版)
  在“瞒字诀”大行其道,对问题矛盾避之唯恐不及的官场风气之下,当地政府拿自己开刀解剖麻雀的举动,颇有几分石破天惊的味道。这般高调的自我批评,可谓赚足了噱头,但对老百姓来说,能否骂出效果,骂得政府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使制度善意足额彰显,避免滑入作秀的窠臼,远比过过嘴瘾要实在得多。
  站在当地镇政府的角度,能够正视并谋求解决问题,值得表扬。而能够鼓足勇气,在台下接受群众言辞激烈的“素质教育”,又实属难能可贵。对于政府服务社会这一系统工程而言,表明一个积极的态度,为解决矛盾提供现实可能性,本身就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个层面上,公众大可宽容视之、乐见其成。
  对于台上“开骂”的群众而言,平时办事时遭遇的冷言、冷语、冷板凳,这次终于有了据理力争的“反击”机会。为啥办点事儿总在冤枉路上来回跑?为啥资质优良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为啥一丁点事儿非得一拖再拖、遥遥无期?要搁平时,这些竹筒倒豆子般的诉苦,要想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又怎一个难字了得?如今,众目睽睽之下被点名的单位,想必已是脸红赛过猴屁股了。如此,通过这样一种稍带特殊的民主形式,借由这种“公审”式的角色换位,让民意倒逼公权力,将权力关进了笼子里。
  骂也骂了,听也听了。接下来,在意见落实方面的作为,才是真正考验政府诚意的环节。对质疑声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涉事单位如何处理,才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面对批评,倘若知耻后勇、有则改之,则转变干部作风、使人民群众满意的制度设计可由此走上正轨,可谓善莫大焉;反之,如若心有犹疑,对现实预估不足心存侥幸,一旦因群众“骂”得太狠而招架不住,干脆破罐子破摔,则最终不过是徒增笑耳。
  通过“百姓讲堂”的实际操作来看,一些反映迫切、强烈的问题确实得以及时解决。而得益于配套的监督机制,为走上“百姓讲堂”者免除了被“穿小鞋”后顾之忧,群众反映也较为积极。所有这些良性的反馈,构成了公众抱持乐观期待态度的理由。
  对于身处其中的“骂人者”和“被骂者”而言,无事可骂、握手言和才是这起别样“审判”最好的结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