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政府买“骂”,但愿不是一阵风
买断“索赔权”折射行政调节依赖困境
雕像烂尾拆除,是不好查还是不想查?
“高温维权”需要“走出清凉”的监管
2013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雕像烂尾拆除,是不好查还是不想查?



    新华社记者 程群、梁鹏 

  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巨资建造的“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被拆除一事近日引发强烈关注,而其兴建雕像时人们的种种质疑再次被提起。
  针对人们的质疑,河南省统战部、民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等多部门早在2011年9月就宣布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然而时隔两年,调查组究竟调查出什么竟无人知晓。面对记者的采访,也仅是一句“不便透露”。
  调查要花时间、走程序,特别是难度大、涉及面广的调查需要更多时间,这些人们都能理解,但这绝不能成为敷衍了事的借口。在热点事件发生后,个别部门高调宣布立即调查,此后便开始一拖再拖,面对质疑“挤牙膏”式的回应,试图利用时间来“稀释”人们的关注度,最后将调查拖成“烂尾工程”。
  立即调查变成了化解舆论的“工具”,拖延回应成为转移视线的“法宝”。
  事实上,人们对于河南宋基会的关注确实在淡化和转移,原本“拖字诀”也即将奏效。然而,河南宋基会居然“不识趣”地在这时拆除“宋庆龄雕像”,导致人们关注来了个“回马枪”,个别部门原本将要奏效的“拖字诀”也没了功效。
  在正常情况下,公益慈善组织在实现社会道义、分配慈善资源等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本应有着更强的自律性和公信力,本应坚持信息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公益慈善组织日常的监管中,特别是对于丑闻频出的个别慈善公益机构,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决不能熟视无睹,对社会的质疑应该深入调查。有关部门应在调查上做好舆论监督的接力棒,及时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交代。
  雕像的一建一拆,巨额资金被河南宋基会轻易打水漂,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何建设与拆除都如此易如反掌?到底是谁在为其保驾护航?有关部门调查了两年,连个“阶段性结果”也没查出来,难道此次调查又要成为“烂尾工程”?
  有人说,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打死的都是没有背景的妖怪,有背景的都被领回去了。
  笔者想问的是:面对丑闻缠身的河南宋基会,有关部门到底是不好查?还是不想好好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