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大雨连天进三伏
 
标题导航
“一年一遇”的排水标准是否调调
县长与保姆比工资,是否太矫情□毕晓哲 
“铺叔”是否清白,真相或在铺外□马涤明 
从临时工到司机还有多少挡箭牌□陈甲取 
2013年07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一遇”的排水标准是否调调



  大雨过后,耳熟能详的“灾害”再次来临,“头痛医头”的“抢救”举措只能起到缓解“灾害”之效,却依然难逃“逢大雨必涝”的怪圈。我国包括我市在内的70%的城市规划中,地下“看不见”的排水设施标准却仅为“一年一遇”,其能否承担目前城市排水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7月13日,城区普降雨水,给市民带来了不少麻烦。多个小区的居民的车库和地下室被淹;潍城区清平路与玄武西街交叉路口等多处路段积水较深,有的车辆经过积水处时熄火。        (本报今日A3—A6版)
  每至雨季,内涝变成了不少城市的“公敌”。从北京到武汉,“看海”的调侃道出了城市内涝的尴尬。年年防汛,却依然难逃“逢大雨必涝”的怪圈,或许城市管理者该反思“城市的良心”之困。
  虽无法与北京、武汉、济南“媲美”,但我市也长期饱受内涝之困,未雨绸缪之举年年有,虽然城区重点监测的17处积水点已有改观,但仍挡不住新的积水点出现。一场大雨过后,车辆在积水中趴了窝,车库几乎成了游泳池,污水挡住了商户的财路……这些耳熟能详的“灾害”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内涝来临,水泵抽水、指挥交通、修补管道等“抢救”举措确实起到了缓解“灾害”之效,但终归只是“头痛医头”,难除积水的病根。当大雨再次来临,内涝依然,多部门“抢救”重复上演。
  因此,欲摆脱内涝之困,便不得不思其根源。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岛被冠以“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之称,而这正是受了雨污分流模式的德国排水系统之裨益。在法国巴黎的雨天里行走,湿鞋的情况却很少见,更鲜有积水,靠的正是“像河一样可以行船”的地下排水管道。我国包括我市在内的70%的城市规划中,地上“看得见”的设施不可谓不美丽,地下“看不见”的排水设施标准却仅为“一年一遇”。随着城市日新月异、城区面积逐步扩大,现有排水设施能否承担目前城市排水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抢救”并非长久之计,改善排水设施才能一劳永逸。当然,重建排水管道意味着巨额的投资。铺设“十年一遇”的管道要比“一年一遇”的管道至少多花费2000元/平方米,一座城市动辄上千公里的高标准排水管道,开支之巨确实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我们不得不算一笔账,每年的城市内涝给市民带来多少直接或间接损失?相关部门在“抢救”中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管道的修修补补又耗费了多少税款?若按照巴黎排水管道已使用了150多年的寿命来算,后期节省的物力财力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数字。
  历史的欠账早晚得还。我市排水设施未能先于城市发展的“短见”已让我们陷于雨水的围困,若不及时“还债”,市民还要遭受怎样的困扰。或许,在今后的新城区建设中,管理者不该只专注于表面豪华整洁的楼堂管所,地下的“良心”需先行一步;而老城区排水设施改造不会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局限于零星的修补,分步提高整体设施标准才能杜绝城市“水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