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近日,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 (8月5日《新京报》) 一些地方官员,在给上级做汇报或者给下级做报告的时候,无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旦面对基层群众,就像患上了“失语症”,变得结结巴巴。这无疑是一种很奇怪,也很有趣的现象,难不成官员见群众比见上级领导还紧张,乃至于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说紧张当然是假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有两点。首先,官员在面对上级做汇报或面对下级做报告的时候,往往以摆成绩,讲政绩为主,表扬自己,当然很有底气和信心,发起言来自然也就滔滔不绝。而官员面对普通群众的时候,往往也是群众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这时的官员,或者因为准备不足,或者因为不想承担责任,给自己找麻烦,自然就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起来了。 其次,一些地方官员整天呆在机关里,陷入文山会海无法自拔,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普通群众,既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也不了解他们的现实诉求,慢慢地也就和群众之间有了隔阂,甚至说和群众形成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结果面对群众的时候,除了礼节性的寒暄几句,确实也找不到什么话题可聊,更别说深入地交流一番了。 官员面对百姓患上“失语症”的现象,其实早已存在多年,只不过借着最近中央提出的走“群众路线”的要求,一些常年不接触群众的官员,在进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才突然发现“失语症”问题之严重。这实际上也是在提醒各地各级官员,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也就是从心里关心百姓的生活,关注百姓的疾苦,从心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 如果只有“身入”没有“心入”,则所谓的“群众路线”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官员面对百姓时的“失语症”,既是走“群众路线”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反过来证明走“群众路线”的必要性。要根治“失语症”,就要把心沉下去,把心贴近百姓,贴近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