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别让接吻大赛糟蹋了七夕传统
治理家庭旅馆之乱要防过度作为
黑灯瞎火的执法让人怎能不生疑
民企代管公车,政府咋不敢接招
2013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接吻大赛糟蹋了七夕传统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接吻大赛让七夕节确实“热闹”了许多,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实际上却是一个被异化的节日。在堂而皇之的利益驱使下,原本代表着爱情甜蜜的接吻却沦落为怪异的展示;在商业狂欢的冲击下,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的信仰,而传统节日文化也在“物质化”的节日中渐渐消失。
  10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到来之前,云南省昆明市在街头上举行了一场接吻大赛,冠军情侣最终累瘫在红地毯上!另外,10日晚,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银座商城广场上演街头接吻大赛,100对情侣在高温酷暑下现场激吻,而最终的冠军情侣更是“缠绵”了近5个小时。      (8月13日央视)
  接吻作为情侣之间一种示爱的方式,本是私密性极强的行为,正因为此,当激情接吻不合时宜地出现在公交车、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总能引来责怪声一片。孰料,当其披上七夕的外衣,竟然如此受众人追捧,这个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何时成了商业狂欢的幌子?
  七夕节也被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许多地方有“比巧”的传统,由于传说中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也让这一天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如今,随着西方情人节在国内的风生水起,四处寻觅商机的便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噱头。当传统文化被“糟蹋”的体无完肤,在昆明、保定等地举行的接吻大赛,只不过是一场商业狂欢罢了。
  比赛中,参赛者以身搏排名,看中的无非是诱人的奖品;围观者只不过为满足窥视他人隐私的心理,对牛郎织女长相厮守的爱情信仰早已被抛之脑后;而组织者则在民众狂欢中,赚得盆满钵盈。
  在这个一度略显沉闷的传统节日里,确实“热闹”了许多,有了几分“节日载体”的功能,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实际上却是一个被异化的节日。在堂而皇之的利益驱使下,原本代表着爱情甜蜜的接吻却沦落为怪异的展示;在商业狂欢的冲击下,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的信仰,而传统节日文化也在“物质化”的节日中渐渐消失。
  事实上,节日文化的流失并非七夕节的“专利”,中秋节等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曾以“合家团圆”为主题的中秋节,从一个增进家庭情谊的传统节日,慢慢变成了维系社交资源的契机,“天价”月饼里尝不出思家的味道,却充斥着礼“上”往来关系学。
  当异化的节日改变了民众的精神认知,传统文化便无可依附。一场追名逐利的接吻大赛,扭曲了民众对七夕节的爱情信仰,蚕食着民众对节日价值的认识,长此以往,不知牛郎织女的爱情是否还会被民众所铭记。因此,我们要从当前的异化迹象中觉察出危机意识,真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化解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