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垮了才修,补牢为何等到亡羊后
高额社会抚养费究竟都“养”了谁
打击统计造假不能坐等举报
观点PK
2013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PK



  开学之初,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争议。               (9月5日《新安晚报》)

不必对“晨读奥巴马”吹毛求疵 □邓海建
  学校的教育自主权,就是要相信其遵循教育规律的选择,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吹毛求疵。在奥巴马的演讲上锱铢必较是没什么意义的,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家长或舆论为什么紧张孩子读了一次奥巴马?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在课改或教改上,太多人叶公好龙。一方面口口声声说呼吁改变,一方面又对任何细微的变革谨小慎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了,各有教改理论模型也完备了,小小的早读课调整,何以还是引发这么大的涟漪?二是这种敏感足以证明,社会对应试教育的“诘责与爱”多么深沉。渴望变化,是为孩子终生素质考量,而害怕变化,又担心孩子输在分数的起跑线上。这种纠结,到最后,也不能怪家长选择成全眼前的忧虑了。
  一堂早读课,不可能满足并实现所有天马行空的诉求。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偏执,这是我们需要对教育改革秉持的基本态度。读奥巴马的演讲或是别的什么,只要裨益孩子成长,只要契合教学规范,舆论还是少对校方的努力插手吧。

早读崇洋媚外暴露文化不自信 □黄春景 
  事实证明,一个民族要舍弃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去传承,不去主动创新,那么一个民族反而将被这种文化所负累。如果任由中学生早读课上朗诵美国总统的演讲稿,那么这一次是美国总统,下一次会是哪个国家呢?如此下去,这种背离传统的文化取向,令人堪忧。
  说到底,中学生早读“崇洋媚外”就其本质而言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国情决定的。看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是因为人家早一步进入近代文化启蒙,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代,发达了富裕了,所以一好百好;而自己相对贫穷落后,再圆的月亮也被视为黯淡无光,所以一孬百孬。但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早读“崇洋媚外”不仅关乎文化不自信,更关乎民族尊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