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开学几天来,记者走访了江西、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超级中学”了解到,这些超级中学花钱垄断尖子生提身价,然后收取高额择校费,一个择校生指标数万甚至十万元。 (9月7日《燕赵都市报》) “超级中学”花钱网罗尖子生,老师成为与家长讨价还价的商人,优质生源成为可供交易的商品,价值是教育的耻辱。但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寄希望于学校自觉坚持教育品格,停止“生源大战”,不再网罗尖子生,主动放弃利益蛋糕,显然并不现实。 要打破少数“超级中学”一统教育江湖的教育尴尬,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从保证更多人公平教育权利的大局出发,打好遏制“生源大战”的组合拳,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升学率宣传;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校际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化解择校难题。只有这样,教育发展才有望走出马太效应怪圈,实现素质教育、公平教育愿景。 如果地方政府不从教育公平的大局出发,拿出诚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而是热衷名校建设、忽视薄弱学校发展;乐于跟名校特别是“超级中学”共同分享“教育成果”与真金白银,对“生源大战”现象视而不见,对“超级中学”垄断尖子生,学校之间大打“生源大战”的怪现象视而不见,教育公平将愈行愈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