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版“为生命让道”是场误会?日前,一张江苏南京道路上私家车为救护车让路的图片引发热议,但救护车司机说并没有人为他们让道,而是为了避让一辆抛锚车辆,也有私家车车主说确实让了。(9月7日《现代快报》) 在城市公德事件的讨论中,网友动辄拿外国的案例进行对比,有意无意将外国人当成了一把标尺,将国人群体素质刻度化,对比之下,惭愧、汗颜、羡慕、自省,可谓五味杂陈。如此语境下,发生在南京的这起“为生命让道”的图片,在迅速的传播中,逐步演变成把国外常见的礼让现象,搬到国内,打上“南京版”的烙印,带来的不止是感动,更有素质高度上的自豪。 一直以来,群体文明之陋总被视作面子上的痛,甚至导致了文明自信的不足。南京让道的图片经网络的传播,10个小时便达到60万。对点滴的正能量无限的放大,以及异乎寻常的关注,不难发现其中充盈着期待,甚至某种虚荣。 当然,这并不说明这是一起谣言,或者是一次乌龙事件。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救护车司机表示没有感觉到司机在让道,但是有现场经历过的司机,却表示自己让道了,并且不管基于什么原因,救护车在涵道内快速通过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这其中有人有意识地礼让,也有人在下意识避让故障车。应该说,尽管这是一起被放大的让道事件,但是其中一些车主的礼让自觉,令人欣喜。而救护车司机的“实诚”,未必不是基于固有观念的误判。毕竟,谁能证明所有的车主都在让道呢? 事实上,一个群体文明的提升不可能一朝一夕,一步到位。为生命让道的自觉更是如此,它是建立在每个个体对规则本能的遵守之上,并形成一种习惯,礼让是正常的,不去做反而不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南京“为生命让道”被放大的误会,更是对礼让文明近乎焦渴的期望。只是把这些期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未尝不是道德陷阱。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别人为素质而改变,而往往忽视了自己。具体到给生命让道同样如此,多几分从现在、从自己做起的自觉,不含水分的让道“南京版”还会远吗?倒是被放大误会中,那些已然自觉行动的车主值得尊敬与效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