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十一国庆黄金周,天气持续晴好,武汉也陷入甜蜜喜庆的氛围中,新人扎堆在黄金周期间办婚礼。面对密集的“红色炸弹”,不少网友们想出了各种绝招来“拆弹”,并发到网上分享。有的人为之叫好,还有人尽情发挥想出新的“妙招”。 (10月6日《武汉晨报》) 众所周知,国庆节是年轻人大办婚宴的“黄道吉日”。面对扎堆“飞来”的“红色炸弹”,已婚人士是掏红包“还债”,而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过节”如“过关”,常常一个月工资都不够应付这些“红色炸弹”。有网友直言国庆7天自己需要参加12个婚礼,苦不堪言。尽管请客送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尽管人们都被沉重的“红色炸弹”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摆阔攀比之风却愈演愈烈。对于不堪“红色炸弹”所累的人来说,这个国庆长假让他们变成了“节奴”。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造成“办大宴送大礼”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除此之外,传统的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必须看到,某些经久不衰的陈规陋习,一旦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就很难让人再淡泊与理智下去了。面子、形象与“感情搭售”、礼数公关,宛若是个自我膨胀的文化气球,在世俗的天空中负重挣扎,于是本应是礼数、节日文化主宰的人们,反倒成其奴役了。 为何美好的民俗乃至节日文化,被异化为世俗的、利益化的捷径通道?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消费的“节奴”和“礼奴”,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礼数、文化母语,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以前有句话叫“礼轻情义重”,现在却变成了“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 与其苦思“拆弹”损招,不如转变人情消费观念。虽然节日办喜宴送贺礼自古有之,但是讲究的是个“情”字,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内容。这样的送礼,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重质而不重量,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来。别让礼尚往来变了味道,让沉重的“红色炸弹”毁了节日的好心情。只有保持文明节俭的光荣传统,节日才能一年比一年过得更轻松,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