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十大品牌”满天飞作践消费者信任
观点PK
“电子涂鸦墙”治理折射管理方式进步
为游客涂鸦设立“合理区”是纵容陋习
给领导随份子格外多是“身份经济学”作祟
2013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大品牌”满天飞作践消费者信任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对于数量庞大的地板生产企业而言,“十大品牌”就是在业内立足的“标配”。但“只要给钱,都能评上”的操作黑幕,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更透支了消费者对“名气”的信任。唯有让市场参与者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意识,才是解困的根本之策。
  “只要给钱,都能评上‘十大品牌’。”北京一位资深地板销售商称,有些企业刚评上“十大品牌”没过几年就倒闭了。记者近日在北京、济南等多个家居建材市场暗访时发现,一家曾获得多个“十大品牌”,并在网站上称“二十八省市消协监测环保性远优国标”的地板企业,曾在去年曝出甲醛超标的问题。
           (本报今日A22版)
  看到这则报道,笔者马上联想到了电影《大腕》里那段经典的台词:你要是×××,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对于数量庞大的地板生产企业而言,“十大品牌”就是在业内立足的“标配”,要是少了这个名号,则极有可能被同行挤出江湖。如此,角角落落中被穿插进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修饰语的“十大品牌”,已然成为各家企业的“必争之地”。
  稍加打量这些威名赫赫的“十大品牌”,不难发现,其含金量实在太低。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但万千企业中,拎出一家就是“十大”“十佳”,这些看似象征雄厚实力的“荣誉”,也随之被大大稀释,实在没啥好稀罕。即便让那些“荣誉加身”的企业历数“家珍”,恐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由此,公众不免好奇,如此名号到底是谁评出来的?咋评的?
  “只要给钱,都能评上”,圈里人道破了“十大”遍地开花的幕后实情。而至于评奖者,则是某建材家居研究中心、某装饰协会、某卫浴榜组委会等等,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其权威性很难与其说过的“大话”相匹配。调查发现,这类评选大多事前没标准,事后无监督,其实就是“竞价排名”,甚至干脆收钱发证。就是如此名不副实的噱头,却愣是能让消费者甘心掏钱,这又是哪般神通?
  所谓“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在记者一番精心调查面前,这些看似简单的乱象当然经不起推敲。但作为地板的消费者,却是另一番景象,本就很难专门拿出时间装修房子,更遑论地板这样的“小部件”。退一步讲,即便消费者能做到亲力亲为去挑选,大抵也只会局限在颜色、款式等层面,至于耐磨性、吸水性、甲醛含量等指标,基本没有明晰的概念。此时,“大品牌”的名气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消费者“物美价廉”的理想预期被“伪名牌”大大地满足,实际上将选择权拱手让给了经销商。
  从某种角度讲,恰恰是消费者身为“门外汉”的角色漏洞,给了地板生产企业“花钱买名声”的动力。但若因此将责任归于消费者的“无知”,无疑是“葫芦僧乱断葫芦案”,须知这是行业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者该干的活儿。企业“花钱买名”,已经涉嫌虚假宣传,工商等部门理应承担起整治之责。反之,在“中国驰名商标”这样的“国字号”荣誉尚且被禁止用作商业宣传的政策背景下,如果放任这等评委方和生产企业私相授受的无厘头评选继续沦为愚弄消费者的工具,那这样的“十大品牌”不评也罢。
  如何让“十大品牌”名副其实,绝不仅仅是做对一道算术题的事,让市场参与者树立起正确的品牌意识,才是问题的根本,这个过程任重道远,但必须即刻着手、必须完成、不容回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