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阳晚照明
 
标题导航
若心存孝心,敬老何须待重阳
惩治失信不能让法院“一个人战斗”
治理出租车乱象,机制改革是关键
16条生命失踪多日两百字通稿太短
2013年10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若心存孝心,敬老何须待重阳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如果老年节放假,恰好解决了“常回家看看”急需的时间问题,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但老人们最需要的,不是孩子们“假期”式的尽孝,而是一种“全职”的心灵关怀。倘若空有敬老之名,却无养老之实,则老人节也好、放假也罢,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秀。
  除了“常回家看看”已入法,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用人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调查显示,大部分年轻人愿意回家过节,但老年节并非法定假日,许多人忙于上班无法陪伴父母。众多网友呼吁,可将老年节定为法定假日,多给年轻人一个探望父母的机会,让“重阳敬老”名副其实。
            (本报今日A15版)
  从网友对“老年节放假”的千呼万唤中,那份对阖家团圆的渴盼、对膝下尽孝的看重令人感动,在“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感召下,这又何尝不是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急欲“恶补”孝心的情感迸发。同时,在“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老年节正式设立的社会背景下,放假恰恰可以解决最关键、最紧迫的时间问题,似乎没有被拒绝的理由。
  不妨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只要有了老年节假期,回到家见到亲人,促膝长谈一番,一解相思之苦,就算是尽到了孝心,也不负“重阳敬老”的道德本义。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功利性思维,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义精神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始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对血脉亲情的一种细水长流式的情感表达。假期毕竟短暂,而每一次行色匆匆的探望之后,离家之时又会给老人心里留下几番失落,这又岂是敬老之义?
  笔者无意否定亲人相见的巨大情感慰藉作用,毕竟,那种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绝不是电话能够传递的。但前提是得“真想”、“真爱”、“真孝”,否则,恶劣的亲情关系又何须这般节外生枝之举?所以,要认识到,敬老尽孝和老人节放假之间,是一种先后主次的关系,切莫本末倒置而背离真意。
  说到底,老人们最需要的,不是孩子们“假期”式的尽孝,而是一种“全职”的心灵关怀。千百年来,国人对孝的理解一脉相承,孔子在回答学生“问孝”时,曾给出“无伪,色难”的说法,讲的正是让长辈心气平和的赤诚孝义。相较之下,如果心中无情,而一味追求这种形式上的“重阳敬老”,非但无甚意义,更是对孝义的亵渎。
  无论是老年节入法也好,亦或是其最终拥有法定假日也罢,笔者都乐见其成,因为出发点都是善意的,都为了增加社会正能量。但作为一个节日,老年节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象征层面的意义。重阳未必一定要“登高”或“买糕”,放假也不过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要让现代人知道这是一个敬老的节日,提醒为人子女者要履行孝道,懂得“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分量,营造出全民感恩、爱老、敬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要清醒地认识到:敬老何须待重阳,若空有敬老之名,却无养老之实,则老年节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