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在潍坊这方沃土之中,“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应时而生,它给了英雄一份后顾无忧的承诺,也给了市民一条善心汇聚的渠道。制度化保障的善意已经释放,接下来,如何呵护这粒种子茁壮成长,兑现“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初衷,“怎么做”尤为重要。 10月20日,记者从潍坊市委政法委获悉,潍坊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由财政拨款4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并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登记。基金会将对受到本会表彰的、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和子女予以长期的救济和资助。 (本报今日A4-A5版) 从小小年纪就成功下水救人的宋浩、刘金鹏,到为救落水学生献出年轻生命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沈星,再到因救村民晕落姜井最终不幸离世的刘兆堂等等,我们脚下的这片潍坊大地,一次又一次涌现出见义勇为的英雄义举。在这方沃土之中,“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应时而生,它给了英雄一份后顾无忧的承诺,也给了市民一条善心汇聚的渠道。 制度化保障的善意已经释放,接下来如何呵护这粒宝贵种子,守望它茁壮成长,并肩负起善待正义的使命,“怎么做”尤为重要。 相对于民间组织,在党委政府推动下设立的“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自揭牌那一刻起,就注定将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关注,市民不允许其出现“模糊地带”。与此同时,它也拥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等先天优势。那么,如何做到两者间的平衡,让基金会充分发挥既定的社会作用,阳光化的运作是必然的选择。比如,面对市民对资金监管透明度的疑虑,官方给出了“基金会的口袋是玻璃做的”的表态,只有参与各方在“钱袋子”面前不打架,所谓“基金会”才会足斤足两。 在个别社会公益组织自毁招牌、大失民心的“慈善寒冬”里,众多爱心人士迫切需要一个“靠谱”的献爱心渠道,确保让自己的善心不打折。从这个角度看,“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成立,可谓深孚众望,基于公开透明基础之上的“专款专用”,给了市民一个“一吐为快”的窗口和机会,这钱掏得放心! 其实,见义勇为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特定行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概括为“从群众中来”;而基金会募集到的资金,专项用于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和子女,最终又“到群众中去”。在这一来一去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广大市民。有赖于这种集体参与所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阻碍见义勇为的负面因素,诸如受伤致残、生活窘迫等,被逐渐消解。所以,每一个潍坊儿女的点滴捐赠,都是在为这座城市构筑安全、正义的铜墙铁壁。 如今“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已经上路,至于如何兑现“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初衷,需要自身练好“内功”,扎实落实各项制度设计,尤其是“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控制,更来不得丝毫马虎。毕竟,就目前而言,一个良好的开始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前进惯性,是最迫切、最重要的。在此,有足够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守望呵护下,民族正义、社会正气和人间正道终将无畏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