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如果长跑“危险”就改短跑,短跑“太累”再改步行,最终连走路也气喘吁吁,难不成要改成静坐?面对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最该做的不是搞这般削足适履、掩耳盗铃的小动作,想想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如何逆势而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方为正道。 从9月份开始,全国进行学生体质监测,监测的数据将作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的数据。据介绍,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年出台,对于10年后的学生来说,完成起来很难,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将对体质健康标准重新修订,重新修订后的标准有望年底前出台。 (本报今日A23版) 对任何一项标准而言,如果出于与时俱进的要求,作出反映现实情况、符合发展方向的适度修订,是很有必要的。但反观这次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初衷,竟是因为“学生完成起来很难”,可谓荒唐。面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严峻形势,不去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却搞起了这般削足适履、掩耳盗铃的小动作,实在不应该。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现行教育体制下长期“重智轻体”的施教思路,要负有相当程度的责任。 无论从何种方面考虑,教育主管部门拿出切实行动,都责无旁贷。但现实却是,囿于各种所谓的“客观局限”“阻力难度”等等,一项项制度的善意频频遭遇“不领情”,或半途而废、或进退维谷,实际实施效果微乎其微。 比如,为了推动“长跑进校园活动”,2008年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手实施了亿万学生冬季长跑活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督促检查并进行技术指导,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当这些措施落实到关键的学校层面时,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担心“受伤”“猝死”等,很多学校在体育课和运动会上,干脆取消3000米、5000米等长跑项目,让这一承载增强学生体质重任的举措很是“受伤”。 相比之下,这次对体质健康标准“伤筋动骨”的修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体质标准是什么?就是体质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要求,它内含一种强制执行性。标准越高,意味着需要付出的锻炼强度越大、花费的锻炼时间越长。这样,只有体质上去了,才能达到标准。具体到时下学生体质差的现状,这部10年前制定的标准,非但不该降低难度,反而更应该加码补强。而需要修订的,应该是如何让增加的难度具备可行性,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这个道理,相信教育主管部门不会不知道,“出此下策”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懒政心态”在作祟,有避免麻烦之嫌。如果在问题面前妥协,在标准上打主意,无疑会让责任轻一点,压力小一点,成绩亮一点,面子大一点。但对学生每况愈下的体质而言,则毫无裨益,最终只能对学生和社会造成双重伤害。 不妨想想,如果学生的体质滑落到“亚健康是健康”的水平,那么再行反思就太迟了。如果长跑“危险”就改成短跑,短跑“太累”再改成步行,最终连走路也气喘吁吁,难不成要改成静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口号从来就不代表口头说说,但如果出手就等于造假和忽悠,那还是算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