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难完成就降标准,实乃削足适履
医院想要保平安先摘掉创收“紧箍咒”
“按学历索彩礼”实质是情感的商品化
“跨门槛罚款”比“跨门槛经营”更可怕
2013年10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按学历索彩礼”实质是情感的商品化



  杨朝清 

  甘肃一些农村有按姑娘的学历来作为索要彩礼的标准。通常的“价格”是:本科10万元,大专8万元,中专6万元。一路飙升的巨额彩礼,如同一道无情的屏障,让个别地区步入婚恋年龄的农村小伙子望婚兴叹;在“高价”彩礼的困扰下,有情人成不了眷属,无情人却被阴差阳错地“绑”在了一起。
        (10月28日《兰州晨报》)
  从古至今,“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承载着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不论是实用价值,还是社会交换,抑或是象征性的表现符号,彩礼在婚姻的仪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婚姻的纽带。然而,伴随着商品化进程,彩礼嬗变为一种争名夺利的工具,成为横亘在婚姻道路上的“绊脚石”。
  在消费社会,人们逐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因为所有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女方家庭之所以“按学历索彩礼”,是因为彩礼既关乎到女儿的身价,也和家庭脸面挂钩。父母为女儿上学投资了那么多费用,试图通过索要彩礼的方式得到回报。彩礼不仅具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抽象的符号价值,彩礼越多,女儿身价越高,女方家庭也越有面子。
  当人们习惯于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彩礼就逐渐变味了。彩礼不仅展示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常隐伏着两个家庭激烈的利益拉锯战。这种“按学历索彩礼”的本质是一场社会交换,却打着情感与婚恋的旗号。
  婚恋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女方在婚姻上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话语权。为了“娶媳妇”,男方家庭不仅要耗费多年积蓄,还要举债建房子、送彩礼、办宴席,这种“甜蜜的负担”,已经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只不过,处于“囚徒困境”之中的人们,一旦从彩礼博弈中退出,也就意味着放弃婚恋。于是,彩礼价码逐年飙升,彩礼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不论是按学历,还是按地域,抑或是经济条件,一旦情感商品化,索要彩礼的名目就变得五花八门。当彩礼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实分离的空壳,婚姻失去了润滑剂和黏合剂,农村婚恋关系或许会因此而断裂甚至脱节,这是当前农村和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娶不起”不仅意味着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还意味着精神上的自我压抑和被淘汰感,这样的失败者形象,让人痛心不已。只有摒弃功利的交换逻辑,消除虚荣的“脸面文化”,彩礼才会回归本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