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庞书纬 老百姓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要上医院,本属正常。然而,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却让笔者不禁心惊肉跳:浙江温岭一患者冲进医院行凶致一死二伤,北京120医生、司机深夜出诊被打,南昌90后护士遭劫持险遭毒手…… 悲愤之余,笔者顿感莫名惊诧:原本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咋就成了人所共知“高危职业”?医院安全,难道真需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严防死守么? 古话说“医者仁心”,从扁鹊到华佗再到孙思邈、李时珍,医生悬壶济世、周济苍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公益性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不可否认,在目前的医院里,“以药养医”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某些医生把患者当“摇钱树”“提款机”的现象也没有禁绝,弄得不少患者特别是家底薄的,常常是“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兢兢业业五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更有甚者,个别医院直接向医生下达“创收指标”,规定将“创收”额度作为医生升迁、奖惩甚至是否续聘的依据。当患者的高投入、高期待“撞上”医院的低效率、低服务,不起冲突才怪呢? 不久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印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医院严防恶性“医闹”,特别规定须按相关比例配备保安人员。看着医院天天“如临大敌”、医生人人“如履薄冰”,笔者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不过笔者也觉得,“武力压阵”恐怕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健全以公平性、公益性为导向的医疗体制,才是平安医院的“王道”。希望有朝一日,“白衣天使”不再背负“创收”的“紧箍咒”,咱老百姓“病有所医”的梦想才会不再遥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