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寄希望于“舌尖护卫队”根除毒牛奶、苏丹红之祸,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当地民众追捧“舌尖护卫队”,并不在于其监管力度有多大,而是出于对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信任。一旦民众对监管部门供应的信息感到不解渴或不信任,民间的信息和行为就会格外受到青睐。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浙江省嘉兴市解放街道凌塘社区有一支特殊的民间队伍,自今年3月份成立以来,他们经常到辖区各家饭店、超市、菜场等地“微服私访”。虽然团队成员都已年过半百,但他们依旧每天保持着“火眼金睛”,到各处去找食品安全的茬。 (本报今日A22版) 在谈“食”色变的社会焦虑之下,民众对食品安全显得有些“草木皆兵”,嘉兴的这支“舌尖护卫队”无疑给当地民众打了一针“镇静剂”。他们之所以收到追捧,让民众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相比之下,手握执法权的当地监管部门是否该感到颜面无光。 不可否认,“舌尖护卫队”确实解决了民众身边的问题,但食品安全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生物、化学等科学技术,这显然不是一帮老人所能解决的。若寄希望于“舌尖护卫队”根除毒牛奶、苏丹红之祸,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不得不说的是,正是这支并不具备食品药品安全专业知识的“草根”队伍,在毫无执法权可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地弥补了监管者的工作漏洞,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难道专业监管部门还不如一帮退休工人吗? 其实,从工厂到市场,从市场到餐桌,监管部门环环相扣,不可谓不严密。但就在众多执法部门的层层注视下,问题食品依然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长驱直入地冲上民众的餐桌,毒牛奶、镉大米、苏丹红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有关部门痛下决心,查处问题食品要有让问题企业老板人头落地的勇气,但仍难除民众的“心头大患”。 尽管民意呼声愈演愈烈,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久而久之,民众便对监管部门难谈信任。这种不信任有执法手段的不信任,执法如作秀,只是象征性地开张罚单,但更多的是对其执法目的的疑虑。广东镉大米事件曝光后,当地监管部门本该开诚布公地通告镉大米品牌,给民众以提醒,但他们却对品牌遮遮掩掩,难免让人产生“一丘之貉”的猜测。 一旦民众对监管部门供应的信息感到不解渴或不信任,民间的信息和行为就会格外受到青睐。因此,当地民众追捧“舌尖护卫队”,并不在于其监管力度有多大,而是出于对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信任。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当地民众对死猪肉等问题早有怨言,但却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至于社区萌生了成立“舌尖护卫队”的念头。如若监管部门及时查处,又何需民众“微服私访”? 无论“舌尖护卫队”能否真正净化餐桌,都表达着民众对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信任。当地监管部门应该学习“舌尖护卫队”的“执法”态度和理念,多从民众切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以执法权换取部门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