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31日上午,微博上的一条消息让武汉网友炸了锅:武汉72路公交车司机将一名挑着担子的乘客赶下车后,又追下车去踢了几脚。网友们认为,该司机有欺负弱势群体之嫌。72路公交车所属的武汉公交集团五分公司回复称,当事司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通过报社向挑担子的乘客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1月1日《武汉晚报》) 公交本就是对社会开放的,不论是市民,还是农民工,只要愿意购买车票,都有权乘坐。农民工如果影响公交文明与乘车秩序,公交司机可以善意提醒,然而公交司机仅仅因为农民工挑担子上车,就将其赶下公交车,还追下车踢打农民工,实际是公交司机歧视农民工,是身份社会的缩影。 事实上,往上追溯三代,好多市民都是农民出身,再往上追溯,“正黄旗”的城里人就更少了。公交司机在这位农民工面前,身份优越感又从何而来?其实,不止公交司机驱赶农民工,外来工受歧视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工在商场门口蹭凉被打者有之,农民工到写字楼上厕所被打者有之,农民工逛公园被驱赶者有之。 尽管政府和社会为消除身份差别做了许多努力。比如,用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改称农民工为“新市民”、“援建者”,设立“农民工日”,为农民工讨薪,给熟练工种农民工涨薪,一些农民工的薪水超过普通市民,等等。但是由于户籍的束缚、身份的差别,生活的压力,老板的霸道,城里人的歧视,一些农民工依然处于无助又无奈的境地。司机踢打农民工,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农民工形象不雅,给同车乘客带来不便,而在于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城市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政府和社会要做的是先要填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心理鸿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