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不少父母希望在“拼爹”的竞争中为孩子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将更多精力用于工作和事业,忽略了孩子渴望陪伴的内心需求,逼得孩子只能求助于网络并最终产生依赖。若子女有了父母亲情的陪伴,又怎会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度日呢?因此,与其说网络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不如说父母的疏远亲手将孩子推向了网络。
1月14日,广州市电视家长学校第四期在广州市妇联录制,教育专家与家长、儿童代表齐聚一堂,就青少年成长与网络的主题进行讨论。在现场,不少孩子表示,日常生活中,他们遇到问题不找爸妈而是选择上网求助。而网络陪伴过寒假的情况也让很多父母担忧。对此,教育专家建议,可通过与孩子平等“签合约”的形式帮助他们戒除网瘾。 (本报今日A23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广州的孩子们却“先百度而后爸妈”,显然出乎了家长们的意料。父母大声惊呼不仅在于“百度胜爸妈”照出孩子们“网瘾”之深,更因为它是对亲情的一种割裂。 不难想象,长期依赖网络,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而言,便容易染上“网瘾”,沉溺于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而不能自拔,尤其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之下,孩子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概率增大,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威胁。 而更让父母坐立不安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随之减少,疏远着本该亲密无间的亲情,而且,网络的无所不知与父母的相形见绌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降低了孩子对父母的崇拜感,无疑损害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对家庭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可见,“先百度而后爸妈”可谓贻害无穷,父母与孩子“签合约”戒“网瘾”就显得尤为必要。专家支此招数,在于看到了网络对孩子的“诱惑”。孩子们遇到问题之所以更青睐网络,首先在于百度与父母相比有着其自身的优势。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些家长显得有些厌烦,甚至会因此大发雷霆,而网络则温和了很多,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孩子们何苦“自取其辱”地问爸妈呢? 其次,父母的知识储备在强大的“度娘”面前逊色不少,依此看来,“百度胜爸妈”照出了网络对孩子的“诱惑”之深。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孩子们“先百度而后爸妈”的根源所在。不少父母希望在“拼爹”的竞争中为孩子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将更多精力用于工作和事业,丧失了不少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忽略了孩子渴望陪伴的内心需求,逼得孩子只能求助于网络并最终产生依赖。若子女有了父母亲情的陪伴,又怎会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度日呢?因此,与其说网络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不如说父母的疏远亲手将孩子推向了网络。 可见,戒网“合约”只能治标而不治本,父母的陪伴少得可怜,网络又成了孩子的“禁地”,孤独的孩子们究竟该走向何方?因此,要改变“百度胜爸妈”的尴尬局面,不能只寄希望于孩子远离网络,还需父母自省其身,给予孩子本该享有的父爱母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