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28个省市区两会上,都传来“三公”经费下降的信息,降幅最大的浙江省,达到30%;很多地方都超过了10%;最少的地方也降了5%。 现在,“三公”经费降下来了一些,人们还在疑惑,为何有的地方降得多,有的地方降得少?多和少差异那么大,是起始点不同,还是降支出的力度不一?要靠制度而不靠觉悟降“三公”经费,也已经被媒体提出。但另一个问题也不可忽视:降下来的钱要用到哪里去?近一年间,公款支出上的堵漏措施出台了不少,不仅是“三公”,盖楼堂馆所不行,发实物不行,乱发钱不行……种种不行之下,钱的去向受到限制,增加了直接用于民生改善的可能,但财政的钱,可用之处太多了。 应当有一种机制,不仅报告“三公”经费降低了多少,而且报出降低了的经费又作了什么安排。 (1月26日《现代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