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莉 近日,贵州贵阳市一网友发布73条微博,称他的一名同事向多名同事借款4000多元后一走了之,还列出了借款人的真实姓名、住址及工作经历。 (2月14日《贵阳晚报》) 微博追债,真是与时俱进。但微博是私人空间,也是开放领地,尤其是将债主个人信息发到微博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围观,甚至被媒体关注。 很显然,借款人俨然成了“透明人”。虽然欠债不还可恨,但就连犯罪分子也有人身权,而借款人既不是小偷,也不是严重的犯罪分子,其隐私权仍然不容忽视。 “微博追债”做法欠妥。万一借款人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上当受骗,后果会越发严重。追债的心情可以理解,“微博追债”却很过分。准确地说,无疑是一种“软暴力追债”。 暴力追债违法不可取,“软暴力追债”同样如此,若人人效仿,还有什么隐私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