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当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发酵成社会性问题,那就没有任何理由等闲视之。一个用秩序就能轻松化解的问题,却选择以命相搏,这何尝不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道德重构期的“阵痛”。只有切实落实“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解开心结,进而拥抱社会。 怀孕4个月的“准妈妈”杨作伍怎么也想不到,没等肚子里的小孩出生,年仅26岁的丈夫就意外离去了,而造成这样的结局,竟源于公交车上的一个空座位。2月14日下午,她和丈夫阮钰现、公公阮士奇乘公交车外出逛街,为了替父亲占座位,阮钰现和后来上车的乘客打了起来。在双方下车后继续扭打的过程中,阮钰现头部遭到击打,最终不治身亡。 (本报今日A15版) “争座”这种事,想必多数人遇到过,它说大不大,虽会因此闹出不愉快,但也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说小也不小,不只在公交车上,电影院、图书馆、教室……但凡有座位的公共场所,就少不了它的身影。从这个角度讲,当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已然发酵成社会性问题,那就没有任何理由等闲视之,更遑论这般付出生命代价的无谓悲剧。 对于死者身后的整个家庭来说,眼睁睁看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以这种方式戛然而止,无异于天塌了下来。人命关天,面对打人致死的现实和即将到来的法律制裁,可以想象,那几名动手的乘客定然是懊悔不已。 但天底下没有后悔药,凡事并无重新来过的机会,对双方来说,这样的结果太沉重。一个用秩序就能轻松化解的问题,却非得大打出手、以命相搏,这样的代价太昂贵,这样的行为太糊涂。 在笔者印象中,因为争座引发的“雷人”之事,似乎总是隔上段时间就来上那么一次。2013年2月16日,湖北宜昌东站候车厅里,两家人为一个座位起了争执,结果均受伤进了医院,双双误了火车;2013年11月16日,西安202路公交车上,一名女乘客因拒绝老人的“索座”请求,被一屁股坐了上去……一直到这次,干脆把命也搭了进去,大有愈演愈烈、失去底线的趋势。 冷静想一想,其实不只是公共场合“争座”,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占山为王”式的利己排他,而将宽容、谦让等善意的表达方式抛诸脑后,一旦旁人意欲染指,立刻表现出拒绝甚至敌对的不友好姿态。而按照“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必然一步步走向淡漠。 究其原因,这何尝不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道德重构期的“阵痛”。与公众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伴而生,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等等自私观念,被很多人奉为存身立命的人生哲学。再者,在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压力下,社会成员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被迫选择封闭。而动辄过激的言行举止,则被默认为是一种宣示力量、达成目标的最有效手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扭转已经变质的公序良俗观念,应重视制度的力量,划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扶孱弱的道德躯体一程,如此,慢慢地让习惯成自然。更根本的是,要切实落实“以人为本”,增强公众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毕竟,只有解开心结,才能拥抱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