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的问题长期存在。四川广安市12岁的女孩小琳为了见妈妈,竟然烧毁邻居家的房屋,只因她觉得“事情搞大了,妈妈就回来了”。 (3月24日《成都商报》) 作为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放火求爱”是精神贫乏导致的极端事件。儿童阶段正是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早期社会化阶段,父母外出打工不仅是一种物理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留守儿童在面临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变化等问题时,往往缺少倾诉对象。小女孩不惜“放火求爱”,这样的行为偏差,错得让人痛心。 留守儿童精神贫乏,说到底也是一种权利贫困。再遥远的距离也可以传递亲情,再忙碌的父母也不能放弃责任与担当。健全留守儿童的社会帮扶机制,满足他们在情感交流、道德引领、学习辅导、生活照顾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既需要农民工转换观念,也需要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作用。
|
|